前几天在小号写了篇文章,<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文章提到了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作者叫理查德·耶茨。书中真实记录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他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耶茨也被誉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
其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对情侣,在婚礼的前几天,女孩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和未婚夫之间充满了陌生。无路可退的女孩内心满是孤独与无力,然而她却只能拼命掩饰自己。
最后,理查德耶茨写到:“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
这个故事告诉我,孤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世界不丰富太匮乏,精神世界荒芜。
另一个就是不被人懂,对方找不到你的那个点,不是地理上的距离,鸡同鸭讲,都累,夏虫不可以语冰,无共振。
什么是孤独,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是孤独。
然后我对孤独的理解恰好相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激烈,应酬频繁。能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少之又少,为了生存,整天和一些三观不一的人说着违心的话,喝着过量的酒,从内而感真的很孤独,让人身心疲惫。
或许世间真的有精神契合的人,但多数是鸡同鸭讲的人凑在一起。
这然我想起《美国短篇故事125篇》有一个故事:
美国南方腹地,一个人默默地看着另一个人被处以私刑,他的所见使他震惊,同时又兴奋不已。爆民散去,留下一具尸体悬挂在树上。那个人回了家,为自己不敢上前干预而感到羞愧。当他进家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注意到了他脸上的愧疚,大声吼道“你刚才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是不是?”
也许这是对这个时代极好极好的比喻。当我们为某事感到羞愧的时候,也有人下了另外的判断,让我们更加沉默无语。一个时代的人心离析,不在于哭点笑点是否重合,而在于羞耻点是不是相隔太远。
大家都在自说自话,没有人追求恰当的表达,也没有人真正倾听。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再讲一个寓言:
从前有只麻雀,他一直想着去外面世界看看,一直往外飞,主人发现如此执着,于是给他换了个大鸟笼。
麻雀欣喜若狂,以为自由了,他就一直飞一直飞,却还没有出去,原来,主人只是给他换了个大牢笼,却终究没有给他那个世界。
麻雀很绝望。
时间久了,主人发他的孤独,就给他找了个伴---八哥,它整日在麻雀面前唠唠叨叨、乐此不疲身边杂七杂八的事....
时间就这样流逝,待到麻雀最后的日子,或许是鸟之将死其言也善,麻雀对八哥说,你在我身边聒噪,虽然心烦,但是也让我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快乐,而也不憧憬世界的风采……
麻雀死后,八哥却再也不聒噪了过,成了安静的哑巴,再也没有搭理过主人...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蒙昧者盲从而不累,清醒者孤独而痛苦。
鲁迅曾说:总有一些孤独的清醒者,他们不屑于向肮脏和污秽低头,于是招来愚蠢之人的侮辱和嘲笑。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头脑像一束光刺痛了一双双看惯了黑暗与无耻的眼。
说说我自己:
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不会阿谀奉承也不爱阳奉阴违,身边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屈指可数,但我觉得足够了,因为我不需要一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的垃圾,我害怕孤独又喜欢孤独,我喜欢热闹的街道又讨厌拥挤的人群,不会为了讨谁的欢心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也不想去极力迎合别人,只想忠于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过生活。
叔本华曾说:“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人生就像在打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