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郁老师的《思于他处》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曾经有一位叫袁权的小学女老师,在各种文学学术会议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但是她在会上只做听众,从不发言。后来她辗转在北京各处收集作家萧红的资料,期间还拜访过孙郁老师。
在别人看来,袁权老师的举动也许是因为喜爱萧红,所以到处收集关于她的一切资料。但是过了十几年以后,一篇关于萧红传记的手稿诞生了,那是不同于被男性视角评价的萧红,是一个从女性独特细腻视角,不一样的萧红。
这种对于求知的寻访、探索,和不放弃追求的精神,正应了《思于他处》这本书的名字。“思”,并不是思考问题本身,而是在问题之外,连接更多更大的世界。“思”,必定是在“他处”寻得答案。
这本《思于他处》,是著名文化学者孙郁教授的散文作品新集,其中收录了32篇全新精编散文。在其中,孙郁老师用柔软又灵动毅然的笔触,对中外名家与名作进行评论赏析,是评论文学的典范。

“只有精神飞起来的人,才会抵达思想的圣界。在我们疲劳的人生里,能飞翔起来的人,真的让人羡慕。”
在《思于他处》中,有一篇评论黄子平教授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也是用了这篇文章的名字:《思于他处》
做文学评论,其实是要有些骨气在身上的,古论司马迁,近论鲁迅,无一不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到那种既傲视其他,又对文字无比敬畏的情愫。
对于今天做评论这件事,无论是书评影评,亦或是人物评,不可丢掉的仍然是这份骨气。
孙郁评黄子平,“他是一位批评家,不过又有着一般批评家少见的气质,习惯于沉潜在历史的深处,又时时环顾域外思想的流动。”
“他是很吝啬笔墨的人,许多重要的文字现象出现的时候,他都保持了沉默。”
文字工作者,无论创作,还是评论,都一定要爱惜自己的文字,只在关键时刻点到为止,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冲在第一线发表感想。
就像今天的追热点一样,有的人追热点,赚得盆满钵满;但有的人一直坚持自己的喜好,也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坚固。
其实每一种方式都是可以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在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份价值,其实放在评论者身上是需要更加审慎和深思的。因为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亦或者不偏不倚,都需要跳脱出事物本身,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作品。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和其中的人物,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作出的原因、选择,还有这件事物本身对于现今的意义,对于未来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评论者站在更高角度去思考的问题。
将自己放在历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所有与事物相关联的东西相连接,连接之后,就是更大更深的境界。
这本《思于他处》,就让我们看到了经典作品和大师们的更多侧面,对于我们写作、学习,还有品读经典,闲来翻上几页,都大有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