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饭睡觉
2、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吃饭
3、从李白看铁棒磨成针到怀让谈砖头磨不成镜子
4、云在青天水在瓶
5、从程咬金将军“三板斧”到慧南禅师“黄龙三关”
6、一句“吃茶去”,千载禅意趣
7、大而无边际,小而看不见
8、苏东坡“放屁”
9、一滴水的和尚
10、土匪、禅师与眼泪
佛教小故事1:吃饭睡觉
唐朝时,修学律宗的有源法师曾请教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呢?”禅师答道,“有啊!”有源就接着问,“那么究竟是怎样秘密用功的呢?”禅师答道,“肚子饿的时候吃饭,身体困的时候睡觉。”有源很为不解,就问:“一般人生活中不都是要吃饭睡觉吗,和您的有什么相同吗?”禅师答道:“确实不同。”有源问道:“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禅师答道:“一般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挑剔,嫌肥拣瘦;而睡觉的时候却胡思乱想,千般计较。”,而我呢,“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评语:人的一生中,吃饭睡觉似乎是最平常的事,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凡百姓,都要吃饭睡觉。但有时,我们往往忽略了,最平凡的事恰恰是最重要的事,那一个人的一生能离开吃饭、睡觉呢?而有多少人又去想过该如何吃饭、睡觉呢?这个小故事中至少蕴含着三个大道理:一是要在平常中懂得不平常。现代社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懂得了水和空气的重要,其实对于人生何尝不是一样,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我们身边的至亲。二是要懂得活在当下。边吃饭边看电视,睡觉前拿着手机玩过不停已成为现代人社会的常态。当我们走过昨天时,往往觉得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今天在你手中,我们把握住了吗?三是做人要有静气。佛教强调戒定慧,戒是基础,主要是通过“戒”减少人的欲望,使人心静下来。因此,从故事中我们要真正懂得放下心来,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佛教小故事2:一日不劳动,一日不吃饭
对中国佛教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佛教在前期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到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叫怀海,他制订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即《百丈清规》,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在寺院中,每个僧人都要参加劳动,怀海九十多岁时,每天还和年青人一样下地劳作。有一天,寺院的僧人想让他休息,在晚上偷偷地把他劳动用的锄头藏了起来。第二天早上,怀海找不到锄头,所以就没法劳动。到中午大家回来吃饭时,怀海却不管其他僧人怎么劝阻都坚持不吃,饿了一餐。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能够叫别人代替我劳动呢?”后来,僧人只好把他的锄头还给了他,他又和大家一起愉快地劳动去了。
评语:一个对佛教发展有着如此巨大的高僧,在九十多岁时,还和普通僧人一样每日坚持劳动,我想对于今天的佛教,特别是僧人提出了许多启迪与思考。佛教有三宝:佛宝、法宝、僧宝。把僧人作为三宝之一,这既是对僧人的尊重,更是对僧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弘扬佛教,真正做一个有德之人,这是佛教发展一个永远的话题。一是生活处处皆悟佛。佛教从哪儿学呢,是不是每天念经拜佛就是学佛呢?我想怀海禅师的生活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示,他九十多岁同样和其他僧人一起劳作,其实这不仅仅是劳作,在劳作中处处皆可学佛,如果脱离了生活去学佛,那无疑是缘木求鱼。二是人人地位都平等。现在我们去寺院时会发现,个别寺院的方丈主持往往住得是高楼,身边还有一些小和尚在服侍着,俨然象一个高级企业负责人,脱离了普通了信众。我们平常讲佛性皆平等,平等从何而来,我想首先僧人、特别是高僧要做表率,怀海无疑是最好的榜样。三是时时处处先修德。一个僧人如果没有道德那是修不好佛法的,怀海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高僧还说自己德行不够,我想这仅仅是他的谦虚,更是他对佛法真如的清醒理解。只有先修好德,才能真正学好佛,我想这对每一个学佛之人都是很好的启发。
佛教小故事3:从李白看铁棒磨成针到怀让
谈砖头磨不成镜子
历史上有二个有点相似,而结果又截然不同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却非常耐人寻味。第一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说的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经常逃学。有一天他闲逛时,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就好奇地问她在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缝衣服用的绣花针。” 李白觉得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反问:“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的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发愤努力终成诗仙。第二个小故事也发生在唐朝,而主人公却是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僧人。说的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他是禅宗高僧。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小比丘坐禅非常认真,从早到晚衣服也不脱,整天坐在哪儿。他就问,“小师父,你整天坐禅不动,是为了什么呢?”这个小比丘说,“当然是为了成佛啊。”怀让也不说话,而是在地上拿了块砖,在大石头上磨了起来。小比丘觉得很奇怪,就问禅师在做什么。怀让说,“我想把这块砖头磨成镜子。”小比丘问,“砖头怎么成磨成镜子呢?”怀让说,“砖头磨不成镜子,整天坐着怎么能成佛呢?”在怀让的启示下,小比丘后来成了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之一洪州宗的祖师马祖道一,他的门下极盛,其中百丈怀海门下就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评语:这二个小故事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但把这两个小事放在一起来谈,我想也许并不多见。但从两个小故事的比较中,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因才有果。铁棒通过努力能磨成绣花针,而磨砖成镜,就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即使付出最大的努力,结果也是徒劳。因此,我们平时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才有果,这不仅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其实也是任何科学的核心理念。二是任何的成就都既需要努力同时还要讲究方法。从李白看老婆婆铁棒磨成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付出与努力,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平时难以实现的梦想。而从“磨砖成镜”的故事中,更多的是告诉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讲究方法。在实现人生的目标中,只有把目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取得成功。三是有了目标与方法后更主要的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李白看了老婆婆的苦功后,如果没有后来的努力,也成不了诗仙,有所体悟后关键还是有所行动。而道一同样也是如此,在怀让的启示下,身心有了新的突破,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味枯坐的行为,反观自心、洞见真如,才成就了他巨大的成就。
佛教小故事4: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之一,释儒道等各家都人才辈出,并且相互之间也有着不少交往交流。当时有一个禅师叫惟俨,他在中国的禅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曹洞宗的始祖之一。许多文人都非常仰慕他,要向他学习,其中有一位就是当时任朗州刺史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李翱。李翱多次想请惟俨禅师去给他讲道,但都未果。后来,他只好亲自到寺院里去拜访禅师。可当他到寺院时,惟俨正在树下读经,连头也没回。李翱有点耐不住性子了,说了句“百闻不如一见。”就想拂袖而去。这时惟俨才悠悠开口,直呼李翱其名,两人就“什么是道”开展交流。惟俨运用禅宗接引学人惯用的隐喻方法,先用手指着天,接着又指着净瓶,说了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指,道不可以正面表述,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中一样。李翱听后,当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后来,他把禅理的思想融合进儒学学说,写了《复性书》,为宋明理学开辟了先河。
评语:佛教自印度传入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相互纷争、碰撞、融合,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而禅宗正是佛教中国化最可宝贵的财富。小故事中,惟俨与李翱论道,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如石破惊天,惊醒了梦中人李翱,其实对于我们今天同样有着很好的启迪。一是求道不要舍近求远贵在自然。什么是道,如何成佛?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一生都在不懈追寻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惟俨禅师的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则告诉我们,求道成佛不能往外求,而贵在自然,正如白云在天空中,净水在瓶中一样,求道既要执著,又要不执著,在自然中获得真谛。二是求道之心要宽广。世界大比海洋还要大的就是人心,只有心胸宽广,才能有容乃大。因此不管是求道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放宽心胸,象白云一样在蓝天上自由飘荡,象净水一样在瓶中能方能圆,这样才能体悟人生的真谛。三是包容才能成就。中国的文明之所以能川流不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我们必须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要善于吸引优秀文化的营养,包容兼蓄方能海纳百川。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释儒道融合的结晶,惟俨的成就是这样,李翱的成就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