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将悟道分为“渐悟”和“顿悟”,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目前我对于聪明的基本认识,并且我更倾向于渐悟,毕竟起点不可改变,即使起点很高,似乎“聪明”这一特性更符合进化论“用进废退”的,要不《伤仲永》这一名篇何必常驻初中语文书中呢?
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关于聪明的描述,主要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机灵;反应快;学得快,有灵性等等。作为一个从小不是很招老师偏爱的学生,除了个别一俩个外,一直处于普通的好似那墙角的扫把,虽然每天按部就班的做着规定的事,但似乎就没人亲赖的多看几眼。自己偶尔也渴望获得那些关于聪明的夸赞,转瞬即逝的便是无可奈何的短叹,幸而乐观,也不在意这些。
时光飞逝,“聪明”这个标签偶尔也出现在了自己身上,比如说:高三暑假第一次做促销员,自己独自负责一个超市的所在公司的产品,面对陌生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刁难”,后来取得不错的成绩,被经理田阿姨夸奖;还有后来参加培训班,自己独自管理一个小团队,经过几天,也受到了培训老师的赞许。这些出现的鼓励,莫名让自己心中一动,难道自己变得比原先聪明了些吗?可是没有理由啊,我依旧是我,好像也没有比原先多长出一个胳膊啥的,当时只能说称作运气吧。
又到了那个让我思想剧变的2018,看了笑来老师书,上面写到,聪明:脑子里有多少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第一次听说,还是有点嗤之以鼻的,聪明还要定义,把一个文字活生生变成一个数学概念,如果这样,那我们接触的万事万物是不是都得有一个准确定义呢?可是细细一想,可不是嘛,难道万事万物不就是各自有一个自己的定义,万事万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不过是自己不知道万事万物罢了,以及自己知道名字而不知定义,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但猪八戒起码有一个胃,最终把其消化了,可是如果自己胡乱接受一个概念或者东西,而不知其定义内涵,乃至于胡乱应用,这造成的结果无异于盲人摸象一般,使得自己获得更多的错误概念和错误联系,盲人摸象尚被嘲笑,那作为一个正常人,偏听偏信,不加思考,不就是蠢嘛。
明确了概念,其实想变得聪明一些,行动起来也就方便许多,那我要做的便是打磨反刍自己已经有的必要的概念,把它们想办法弄得清晰、准确,以及尽可能让它们产生更多清晰、必要、准确的关联;再此基础上,大量阅读有意义的书,收集清晰、准确和必要概念和关联,丰富自己的大脑。在这个地方会有一个疑问,如何证明自己的概念是清晰、准确、必要的呢?实践!就像毛爷爷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当然可以检验自己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联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自己会比过去的自己多少聪明了些,自己从初中就一直再读各种各样的书,因此大脑里获得的概念越来越多,而高中毕业之后,应用的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在某些方面自然会显得聪明些。
最后,自己突然想到《孙权劝学》里面的吴下阿蒙,我们从出生到长大,谁又不是一个吴下阿蒙呢?只不过是通过一次次努力,从一个阿蒙走向另一个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