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上午,终于熬到饭点了,为了对得起咕咕叫的肚子,准备换个口味来顿不一样的,以犒劳一下被食堂麻木了的味觉,打开外卖软件,手指轻轻滑拨屏幕,不知不觉,十分钟过去了,思绪还在浩瀚的美食照片中犹豫不决……
阅读时遇到一个陌生的词语,打开网页键入文字,结果跳出上万个相关词条解释和周边信息,点击、阅览,顺手再点击一下“推荐阅读”、最新热点、“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一根无形的网线牵着我逛起这网络迷宫,回过神来,已经过了半个小时……
如今,智能设备已经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必需品,工作、出行、吃住,购物、阅读、社交,哪一样都离不开电脑和手机。网络的编织者将一切信息结绳于密密麻麻的互联网上。过去我们苦恼于没有打开认知与提供选择的入口和路径,而现在我们却要担心如何在庞大的信息密网之中找寻自己的答案了。
毋庸置疑,信息的普及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补上了“信息差”,对事物能够掌握更全面、完善、多元的认知和判断,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信息的泛滥,“信息焦虑”似乎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引起了共鸣,他们频繁地抱怨来自于注意力飘散、选择困难症和无意义的时间耗费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简直无孔不入,24小时不断联的社交软件、琳琅满目的电子商城、博人眼球的自媒体,我们好像永远都有联络不完的人情,买不完的商品、看不完的精彩;零散割裂的“碎片阅读”、搁置落灰的“收藏夹”、一键转为己用的“复制粘贴” ,我们好像不用阅读就能拥有观点,不用思考就能得到结论,不用劳动就能收割成果。
大部分信息的获取几乎是无成本的,但选择信息的第一步是排除无效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去筛选、排除、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不断试探你喜好的庞杂的无关信息,一路变着花样谄媚地闪烁着标题,试图猎取你的好奇心。信息的开放往往给我们造成一种拥有更多选择的假象。譬如,短视频带火了“自媒体”“我文化”的流行,每个有趣的视频,每一种未曾尝试过的生活,是否都值得一试?答案是没有必要。你不必划着每一根火柴去证明商家的诚信。
我们常常觉得和父母那一辈人有代沟。在“从前车马慢”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在夫妻的相处、家庭的维系、友情的建立、事业的发展,甚至是兴趣爱好的培养上,都是缓慢递进而长久的。在“少量”的选择下,人生的各个维度却有十分丰满而深刻的体验。相比于父母,我们如今有了极开阔的视野、充足的机会和包容的环境,却很难做到像他们一样心安落定,埋头耕耘。各种声音太多,成功的、失败的;各种故事太多,你的、我的、他的。我们或许不曾认真的聆听,却滑动了心波,涟漪久久不散。
回归人性来看,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选择其实只需要适量的有效信息,而大部分的“可选项”其实于我们没有太大意义。如何于泛滥之中取一正解,答案仍在于内观、取舍,追求本真,才能抛开芜杂。在一个各种声音甚嚣尘上的环境中,我们要做的是定下心来,过一种有留白的生活。允许自己有探索、发现、犯错、思考、纠正的空间。沉静地看一本书,吸收一种系统的观点,而不是拼凑一副破碎的认知;稳稳地打磨一项能力,经受实践的种种考验,而不是囫囵“吞下”几本“含金”证书;认真地经营维系一种关系、一种职业、一种生活,体会春耕秋收的过程,做长期主义者,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徘徊于选择、比较与持续内耗,为不能落地的“向往”赋予不切实际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