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力量吗?我认为说有或没有都对。为什么呢?因为文字的力量首先体现为一种感觉,这感觉发于人心,人心不同,答案自然各异。就如同相同环境下,问生活幸福吗?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一样。
读书的时候,用心读和不用心读肯定会有不同的体会。同样的文字组成的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用心读,脑子里很快便会引出与文字相关的画面或情景,也会生出一种好或坏的判断,所谓的好或坏,是指认可或反对,赞赏或贬斥,而这种心态就是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随着读书用心的程度而变化。不用心读,也就没有感觉。没感觉,也就没说的必要了。单说用心读。
其实,文字本身是苍白无力的。不管多么深刻的思想,或丰富的情感,不是文字表达出来的,也不是作者用什么技巧写出来的,而是读者读出来的。——只有通过专注地读、用心的想,才能体会和领悟到文字所蕴含着的思想或情感,至于领悟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读者个人的思考能力了。
书读至此,文字便有了力,但还不能称为力量,只有把这力体现到行动上,并显示出了它效果的大小,才能算作力量。
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侯未到。”如果对这句话不想不思,它只不过就是一句通顺押韵些的句子而已。如果能结合自身或熟知的经历,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或比对,并得出一致的结论,就会认同这句话。
如果多案例、多角度、多立场地对其进行反复比对,结果都证明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对它所蕴含的道理,就不仅仅是认可了,还会产生赞赏、信任,甚至信仰的态度。
在遇到选择行动的情况时,这种态度就会带来影响,发挥作用。比如遇到了有损别人利益的事,因为相信“恶有恶报”,就会犹豫、担心、恐惧……最终就会敬而远之。因为知道“善有善报”,还可能会有奋起反对、阻止、抗争的行动。起码会有类似的想法。
这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侯未到”这句话的力量的体现。
同样的道理,如果读书过程中对蕴藏着道理的文字或话语,发现的越多,思考的越深,理解的越透,领悟的越全,那么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行动。
所以,我认为只要用心,文字就是有力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