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未来二十年的中国进入个人实现时代,社会价值观将进入百花齐放阶段,在爱国的大潮下自由选择。
自由选择而不被指摘这很重要,这是原创和人性化的必要环境。以哲学爱好者的研究为例,专业哲学研究人员会抨击哲学爱好者的自创自悟,抨击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精,抨击哲学爱好者分不清哪派跟哪派的差别。问题在于,那些专业哲学研究人员只会在前人的窠臼中打圈,却没有提出过适应当前社会的有益思路。他们的研究再好,也只是前人的智慧延续,没有适合今人的发展与开拓。如果科技工作者也是这般,就不可能在受封锁的情况下取得新方向的突破,只要不是固步自封盲目崇拜先进的人就不会抨击科技工作者的异想天开、独辟蹊径。那何以专业哲学研究人员就自命不凡,对新的哲学想法就常常加以否定呢?他们当然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比如逻辑不够完备、不能自成体系、概念不清晰、与某某大师的论点不符等等,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我看还在于他们把哲学体系当成了封闭性的。一个先哲建立了一个篱笆,数代后人在篱笆地里种菜,不入他们篱笆地的就不被他们认可。直到一个先哲另立山头,重建一个篱笆地。他们把哲学当成必须系统性研究的范畴,但是却忽视了科学发展也不是整体推进的,总是个别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或者有了新发现,于是进行局部发展,而后以局部带动整体进步的。
从现实来看,哲学已经数十年停滞不前了,远落后于科学的发展。曾经有人说哲学是为科学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是研究科学的科学,现在来看,哲学的使命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究其原因,恐怕于哲学研究者的画地为牢不无关系。
一个完备且封闭的体系如果不自行引入变革的元素,没有人可以打破他。哲学爱好者没有实力用他们的逻辑打败他们的篱笆,但并不代表他们的体系不会被遗弃。这就是自由选择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价值观不能指导我在自足的基础上获得更加的个人实现价值感,那么我们没必要去信服他。通俗地说,如果你不能为我指路,那我就走自己的路。哪怕我走的是偏路,那也是适合我的路。
普通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有赖于价值观的指引,所谓人生多烦恼,庸人自扰之。是的,我们的烦恼是自找的,但是这正是凡人的自我追求。从原始崇拜到信仰神明,从崇拜圣人到仰慕精英,从金钱至上到自娱自乐,从自认有罪到自我放弃,从人定胜天到人无完人,从自私自利到互助共济,正是普通人逐步发现自我、尊重自我的种种历程。
正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造就了人类的可贵,而在各种崇拜与仰慕后,普通人才懂得了自我的尊贵。自我不是个人主义,而是个人实现。个人实现既肯定社会化的需求,也强调个体独立自主发展的必要。
如果说全球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社会化的需求,那么科技的进步抵消了一部分社会化的强制性。譬如社交能力是社会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缺少这种能力就等于给一个人打上了边缘化人群的标签。看看这个世界上社交能力弱的人从事什么才能获得相当的社会认可?唯有那些科技工作者。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更加明显,不能迎合社会化需求的人从事技术性工作来赢得足够的社会认可,与此同时,这些人完全可以发展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文化来。这仅是一个例子或者说可能,将来还有各种各样的独特场景文化出现。
价值观的自由选择是如此重要,却还未被普通人重视及珍惜,好在已为期不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