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体验”

作者: 子夜的老鼠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09:23 被阅读0次

    父亲卧病在床以来一直是二哥在伺候,他回老家过年后便由大哥接替,过几日再换做我。当初在医院时,护工给二哥讲如何护理卧床老人,包括如何喂吃的,如何翻身,如何拍背等,并给他示范,让他尝试,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很简单。结果父亲出院,二哥独立做护理工作后,头几日搞得他手忙脚乱,崩溃得很,我看到他丢三落四,还经常数落他。不过一个月后,他就可以熟练应对了,甚至可以利用间隙时间出门抽支烟、喝个小酒,而当我送他离京时,他已经可以非常细致地给我讲护理的注意事项。昨晚是大哥当班,我也前去探望,于是主动要求给父亲喂饭喂药,当我实际操作时,才体会到完全不像旁站观察时那么容易,当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还搞不定的时候,情绪也会变得急躁起来。而大哥接过手来,很轻松就完成了,我再做一遍时,仍然很困难。看来,光说不练确实是不行的。在旁边指手划脚,只知道耍嘴皮子,让当事者觉得心烦、讨厌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说,无论是看、听还是说,都和亲自做大相径庭,但凡有条件或者可以创造条件时,都要去尝试,去体验,这样对一件事情才更有发言权。由于你在体验过程中,你的身体和你的所有感官都融入到了场景之中,便能够感知到最细微的反馈,然后,能够根据这种细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也能够感知到整个过程中自己情绪的变化,情感的流动。当你日后再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更加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不再像无病呻吟。

    我认为,“体验”最核心反映在情绪、情感的流动,如果你经历了一件事情,但你没有任何情绪的变化,没有感受到任何情感上的冲击,那也不能称之为“体验”。所谓体验生活,自然讲的就是要对生活投入感情了。

    而当我们说要给客户创造美好体验时,自然也就指的是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给客户主观上所带来的感受。而主观感受是多种因素综合后的结果,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好坏、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的过程、服务人员的形象,等等。如果一个餐厅的菜品很好,但当客人进门后,却没有人引导就座,那么,客人的体验就会很不好,他可能会转头离开,或者下回就不再来了,而且,他的这种体验也会传播给其他人。

    所以说,要从多方面去给你的客户创造美好体验。否则,你的产品再好,也不一定会有人来买。

    有些人总是担心演讲时说错话,或者对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瑕疵耿耿于怀,实际上大可不必。彼得•迈尔斯 (Peter Meyers) / 尚恩•尼克斯 (Shann Nix)在他们合著的《高效演讲》中说:“演讲中出点问题或犯点错误没什么大碍,因为萦绕在听众脑海里的是整个体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听过的演讲,大多数时候你只会记得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甚至只会留下一些大体的印象,如:很精彩、很有趣、很无聊、很烂等。

    讲到演讲所创造的体验,就引出了一个普适的话题——沟通的体验。《高效演讲》中讲到:“专业的沟通不再是处理和汇报数据信息了,而是为观众创造一种情感体验。”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引用了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中谈到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大脑深藏的秘密:决策不是由处理逻辑、事实、分析和连续过程事物的左脑作出的,而是由处理情感、概念、比喻、幽默和故事的右脑作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决策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感觉作出的。我们凭直觉或预感作出决策,然后再串到处理逻辑事物的大脑一侧——左脑,开始收集支持我们决策的事实和证据。“他们可能忘掉了你说的是什么,但会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话带给他们的感觉。”

    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叫“信口开河”。实际上,很多时候,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发言权,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我们还常说“沟通要讲究艺术”,其实说的就是要重视沟通所带给对方的体验,如果对方体验不好,就无法保证沟通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谈“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bb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