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有段经文这样写道:“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
由此可见,言语能给人带来巨大伤害,其中父母的言语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终身的。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制作一组海报。
他们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语言视觉化的互动装置,家长可以看到伤害性话语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
▲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
天天毛手毛脚
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这些孩子的父母或许性格迥异,肤色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有毒”父母。
在这里,我要着重说下何为“有毒”父母。
“有毒”父母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她的著作《原生家庭》里提出的。
她认为“有毒”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是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有“有毒”的父母,就会有“中毒”的孩子。
苏珊·福沃德说:“中毒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的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这本书写的推荐序中说到:“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他在北大学习时深受该书的影响,甚至认为出版这样的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因为很多家庭正深陷毒素的漩涡中而不自知。
苏珊·福沃德教授为了打破中毒家庭的恶性循环,结合多年接触有毒家庭的真实案例及摸索出的治疗方法,写出了这本《原生家庭》。
当然,作为一名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她的著作远不止于此,还著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情感勒索》等,她的作品一度登上《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榜首长达44周,全美销量超200万册。
在这本书里,苏珊·福沃德教授列举了七类“有毒”父母,我选出三类比较普遍的“有毒”父母,与大家分享,分别是:
1.言语虐待型父母
2.操控型父母
3.不称职的父母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言语虐待型父母
言语虐待型父母在“有毒”父母中所占比例较大。
还记得那组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的海报吗?
父母的恶言恶语直接印在孩子的身体上,视觉冲击力极强。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一句贬损的话,虽然没印到孩子的身体上,但却印进了孩子的心里。
这类言语虐待型父母属于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语言贬损孩子。
另一类言语虐待型父母的行为没这么直接,他们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
书中举了一个关于菲尔的例子。
菲尔是一名牙医,个子很高,虽然看起来自信,但开口说话时声音总是如蚊鸣一般,他为自己这种没来由的羞怯感感到懊恼。
在苏珊·福沃德的引导下,菲尔才道出了那段痛苦的童年经历。
他对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父亲没完没了的取笑。菲尔的父亲经常说:“这孩子绝对不是我们的儿子,你看看他那张脸,我敢打赌他们在医院抱错了,为什么不把他送回去,把我们的孩子抱回来呢?”
六岁的菲尔实在不堪其辱,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问爸爸:“爸爸,为什么你总是看我不顺眼?”
他回答道:“我不是看你不顺眼,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逗大家开心的。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父亲的一句玩笑,让成人后的菲尔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
我们已见证了言语虐待的威力,那么什么样的话语属于言语虐待呢?
作者一言以蔽之: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这样写道:
“毫无疑问孩子会因为朋友、老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贬损受到伤害,而最容易带来伤害的还是父母,毕竟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孩子们不会从其他角度审视这些评价并提出质疑。”
她还说:“如果孩子在年少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到他的潜意识中时,他们的大脑就会“内化”它们,将“你是”变为“我是”,而这往往为孩子奠定了自卑心理的基础。”
言语虐待型父母培养出的中毒孩子,往往容易自卑,缺乏主见,害怕与人合作,自我认知感较差。
有时言语虐待父母在面对心智成熟孩子的质询:你为什么要这么损我?
他们给出的答复是:这都是为了你好。
然而,他们长大后过得到底好不好,时间会给出答案。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
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大意是母亲连番质问孩子是否知错,孩子最后哭着承认自己的错误。
父母要求孩子改错无可厚非,只是她不仅要女儿心服口服地承认错误,还要立马更正。
在母亲的咄咄相逼下,孩子最后悲愤交加的喊道:“我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你们为什么还要来弄我,我想不通啊!”
这件事一度登上知乎热榜,其中有一位知友这样写道:“视频里的小女孩“认错”认的不是错,她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她认的就是权威和强力。”
很多父母潜意识认为孩子懵懂无知,因此他们要对自己唯命是从,而这也合乎中国的孝道。
著名作家武志红在为《原生家庭》一书所写的推荐序里写道:
“孝道是孩子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
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
苏珊·福沃德教授认为孩子应该拥有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
毕竟,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然而有毒的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是无法企及的目标、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朝令夕改的规矩。
如果父母持有孩子是自己附属品的意念,那他们就不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
这类“有毒”父母的掌控欲很强,他们美其名曰是要孩子有家教,实际上是以牺牲孩子的感受为代价来满足内心深处怕被人提及的控制私欲。
同样面对孩子犯错,发脾气,我们来看看国外的一位父亲是如何引导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并解决问题的。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这位父亲不仅允许孩子发脾气,甚至还给她支招。
这印证了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的育儿理念: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这位父亲全程蹲下身子,抬起头,以极富爱怜的目光和温柔的语气与孩子对话,这让孩子充分感觉到来自父亲的爱与尊重。
该父母管教下的孩子,他们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会较同龄人更加的独立和自信。
苏珊·福沃德教授认为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了。
不过,大部分操纵型父母是不愿看到孩子长大并渐渐离开他们独立生活的。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许多操控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
他们善于通过批评或者不断地否定,让孩子变得不敢尝试或独自面对生活的作难。
当然,我们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这“爱”的外面被“自私”包裹。
操纵型父母常说的话是:“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
对于以上说辞,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真实含义:“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不称职的“有毒”父母,他们甚至不能称之为父母,他们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很多的新闻都曾报道:年轻的父母将患有疾病的婴儿丢在医院或别人家的门口,然后一走了之,彷佛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样。
在《原生家庭》中,例举了称职父母必须履行的五项基本职责:
1.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2.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3.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4.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5.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令人倍感无奈的是,不称职的有毒父母大多连清单上的第一条都没做到。
励志型畅销书《风雨哈佛路》的作者莉丝·默里的父母就属于不称职的有毒父母。
莉丝·默里在这本书里道出了自己极其恶劣的原生家庭环境:
她从小在贫民窟长大。
政府给予她家的救济金,大部分被父母用于吸毒。因此每个月前半个月尚能填饱肚子,后半个月就要靠自己讨生活。
她和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想尽各种办法挣钱填补家用,换取食物。
为此,她们做过兼职,捡过垃圾,甚至还偷过东西。
因为没机会洗澡,莉丝·默里的头上长满了虱子,在学校受尽嘲笑。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角色一度出现互换,不称职的父母“以自己尽力了”为由推卸父母本该承担的责任。
而孩子一旦失去了父母这一积极角色的榜样,他们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还有一类不称职父母,除了能保证孩子必要的物质需求外,他们忽视孩子的存在。
苏珊·福沃德痛心地指出: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这些孩子多数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开始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存在。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就曾警告称:从小被忽视,被溺爱,被指责的孩子极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因此他们比健康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
到这里,若你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可能就要接受一个事实:你的爸妈可能是“有毒”父母,他们没有能力爱你。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往往“有毒”的父母会培养出“有毒”的子女。
也就是说,你的“有毒”的父母也曾受到上一辈父母的“毒害”,他们也是受害者。
苏珊·福沃德做过一个形象地比喻:
“有毒”的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连环车祸。
这个“毒”(也就是错误的感受、规则、交流、观念)从很早以前就埋在祖先的大脑里,然后如同“传家宝”一样,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
《原生家庭》这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为何家会伤人?”的真相:因为家中存在着”有毒“的思想观念,而这一观念影响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进而给孩子带来持续性的伤害。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书中所提到的种种有毒父母的表征来警示自己。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家庭环境里,并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踩住刹车,努力排“毒”,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一起构建健康的家庭氛围。
如何排毒呢?可以先从管住自己的舌头做起。
因为,“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