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有关写作(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的第二讲,对我的触发也是非常大。
有句话,经常被我挂在嘴边,那就是:“好好写作,先写个100万字再说。”说实话,这么多年,在各个地方写的文字,对应这个数量估计也大差不差已经有了。但是呢,文字的数量是有了,质量却是大打折扣的。
我认为,我缺的不是数量,而是:对自己所写的文字,没有一种过分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在“张司令”老师的身上看到了,那是一种对于写作的热烈、热爱。
首先,写作要有“发心”。
“发心”是指动力、动机、出发点是什么?每次写作之前应该追问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多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而不是那一篇?
我为了“日更”写过,为了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写过,为了某个“投稿”写过,为了某个“流量”写过,为了某个“目的”写过。好像我,并没有真正为了追问自己到心灵深处而写过。我想,只有达到心灵深处的那种重视程度和状态,才是真正的“发心”。
其次,明确写作的“主体”和“侧重点”。
写作的“主体”有两大类,分别是写人和写事。如果写人,侧重点就是人物塑造,他/她的经历、性格、品质,在身上发生的事,都是这个人的素材。如果写事,侧重点就是事情,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涉及有哪些人,发生的事情需要表达什么或反应出什么。
写人和写事,与小说和故事一样,其实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和划分。但是通过主体和侧重点的明确,却也让我好像对于写作什么,又清晰了很多。
接着,看了张司令分析的几个作品案例,深受感动。和她相比我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我很随性,没有深刻地去思考和打磨过自己的作品。要么很快就写完了,就交了,要么一直放在那儿,好久都不继续了。
好作品应该是写完了,就放在那,过段时间再来修改(听说好作品都可能要重写过个好几遍)。写作,必须要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想好“发心”,想好“主体”和“侧重点”,直达心灵。
有关写作,是列个提纲跟着写,还是有了灵感立刻写。 两者我都有过,因为写的篇幅有限,我大部分都是运用的灵感乍现的方法。张司令的建议也是怎么顺就怎么写。不过强调的是,必须用心。
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很容易透支体力和消耗心力。所以,人要学会克制和劳逸结合。另外,张司令一个月写一篇,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了,一方面阅读是一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也让我意识到我是不是写的太多了,写的多反而不精了。我在反思,是不是到了“宁可不写,写必精品”的时候了。
写作应该要有节奏和习惯,“慢”应该是我当下最需要注意的,只有慢了,才有时间去思考和修改,必须求“精”。
“刻意练习”我是非常熟悉,但是好像并没有用到写作当中。好吧,划重点就是“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后面开始好好“练笔”、“练心”。
PS:原文地址:读写营第八期第二讲 | 写作:一场曼妙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