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地学科技事业的各位同仁、朋友们:
新春之际,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一年来,您踏雪山之巅,履峡谷之底,穿梭于丛林之间,跋山涉水,一路走来,感觉可还好?您五加二白加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挣钱还房贷车贷还贷贷贷养家糊上老下小之口,可曾觉得累?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行走在实现童年梦想的道路上,可还撑得住?
这一年,您感觉怎么样?
来年,还干地质么?
地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地质就等同矿山吗?地质工作者就是矿工吗?地质就是石头吗?就是地下水吗?就是地震、地质灾害吗?
地质,简单地说,就是探求“地”的本质。这里的“地”,不仅仅指“地球”,而是与“天”相对应的“天地”,“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时空万物是怎么来的?太阳与地球是什么关系?地球上的生命,作为芸芸之中艳丽的华章,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我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怕不只是为社会制造些有机的肥料而已吧。
“知道为什么活着,便能生存。”(尼采)
曾经,我们勤奋地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取得一个好分数,排个好名次获得优越感吗?我们忍辱负重,就是为了获得来自别人的肯定认可,才感到有信心(他信,而不是自信)吗?自信如何才能建立,自信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的,自信,源于实现对于社会有贡献的价值。
我们被冠以专家学者的名头,自己也号称是地质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科学是什么意思呢?
百(度)老师说: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科学并不高大上,甚至,还有点矮小下,无非需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质:一是逻辑上经得起推演,二是结果可重复验证。这样就靠谱了吗?逻辑不就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以大众认为对的公理作为逻辑大厦的根基,大众认为对的经验是如何积累起来的呢?是的,来自体验。大众对于生活的体验是难过感官接受刺激,加工形成感知体验构建起思维系统的。那么,如果感官不灵又如何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15585/e4a65f2e3497e28f.jpg)
两个同时落地铁球的回响,震碎了2000多年“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的公理,我们现在的公理,又有多少会被将来震得粉碎?量子的波动,能震得碎粒子的经典吗?
科学的对面是什么呢?是谬误吗?当然不是,科学的对面是不确定性,也许是文学、艺术、宗教等等。所谓科学的,无非是我们当下可以去量度的,而我们当下不能量度的,又如何呢?正如脆弱的对面不是坚强(刚强),而是反脆弱,是通过不确定性获益,而生命体,就是天然具有反脆弱性的组织。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15585/9b7b05333420b51b.jpg)
看来,出身理工科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不能不学习些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宗教知识,接受些全新的体验。首先做一个完善的人,才能做出完美的事。高度完美,称作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底色。文化,是科技的灵魂。科技,是经济的推手。经济,是物质财富的代名词。物质富足能维持肌体的机能,财富靠科技捏造,科技待文化填充。如果把财富比喻成一个人制造的产品,科技则是这个人灵巧的手,文化是其深邃的灵魂(当然,文化本身也创造精神财富),掌控大脑,灵魂运行的轨迹,通过科技双手呈现出来,构成看得见的人类文明史。
作为文明的参与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贡献社会,我们何尝不可以利用周末,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公益讲座呢?讲地球的故事,讲地质的原理,讲石头的述说,讲流泉的浅唱,讲鸟兽虫鱼,讲花草树木,讲月亮,讲星星……讲自然资源,讲生态环境,讲生生不息,讲和谐共存……
接下来去做,带头做,手把手教会新一代保持好奇心去发现,去探索。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照亮周遭……
弹琴复长啸,云起花谢时。闲庭款款步,低头冥冥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从现在开始。
人生,就是一个自性化的过程。做最好的自己,的确需要勇气,正如歌曲唱词:“我来自何方,情归何处?……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愿您还,在路上。
真诚祝福您及您的家人健康、平安、幸福!
同道中人
2019年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