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期话题确实有些宽泛,也很难用第一人的思维去评判,但是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局外人对于其中进行对号入座的形式描述生活所见进行描述,当然这并不一定恰当但是作为自我审视是可以做到绝对的作用的。
人本就是群居动物,而在群居的范围内又有所不同,这可以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中得知其要义,那么我们又怎么样去更好的理解这样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话语呢?
在本质上基本类似的人群会随着无形的牵引而走到一起,无论你来自哪个城市她都会在某个节点里碰撞在一起。
湘知悦读群自建立以来我们随着时间流逝也慢慢发现进进出出的人群的不同变化,其实在我长时间的阅读中我研究的更多的是古人如何经历自己一生的困境的,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如:苏东坡、李白、杜甫、王维这些诗人在自己人生中都曾受过佛法的熏习,也许这跟自身内心对于求证的事情有关(这里不做多的解释),当我发现这样一个惯律时我自会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受到佛法熏习后的绝大部分人在人生低谷时更容易满足于当下,在不可改变的环境里选择了改变自己,从而会看到过去并不在意的细节之处的美,如:随风飘动的路边草,含苞待放的春日花,走在路上呼吸到的樟树香这些等等你都会心怀感恩之心而产生心流之感……
再退回原话题,我们在大众随流的环境中为什么会突然感觉身边人不言语了或者有意疏远了呢?其主要原因其实是我们可能已经不同频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有如此大的拉距的呢?人的思维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我们一起走过那么多岁月的朋友亲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现思想上的不共频了呢?
这些等等问题我都曾经在内心深处无数次问过自己,就这一个话题也不断的在思考中,随着阅读时长,阅读书籍越多你会发现自己的无知与轻狂,当然这也必须要不断的审视自己。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还是有很多的缺陷与不足需要自己内求而修正改过,在这期间我们会不断寻找着与现状同频的伙伴来给自己做无形或有行的督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同频共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会导致原有的同频的伙伴们会逐渐有这越来越悬殊的距离差,一段时间无话不谈的一群人或者说一个人突然没有话题可聊,即使凑合在一起也觉别扭。
之前我有说过当我们真正沉淀下来看书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经典著作,这其实也与内心本有的状态有关,在外求的岁月里你或许根本找不到与此有关的任何线索,但是当你沉淀下来,用心与自己对话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真理”早已存在于心底,它需要我们去开启。也只有当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跟着大部分优秀的人才能得以改变,这也告诉我们人要想改变自己的恶习必须用一个好的习惯来不断强化。
话题拉的有点远,我们回到主题。当我们选择放弃自己,以懈怠之心去过生活时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生活如此舒适。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与身边人有这遥远的距离差时我们又内心充满着恐惧,或许我们会抱怨哪些曾经无条件带着我们进步的导师如此狠心的抛弃着我们,但最终结局却依然不可改变!其实即使我们与导师拉开了距离也不代表他就不像原来一样的无私奉献了,只是在他身上我们当下接收不到他从未改变的行事风格而已,那是什么导致的呢?他还是那个他!而当下的我似乎并不是那个我了?
以阅读群的陪伴来说必定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许说来比较残忍,但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你想或不想它终会到来,在遥远的未来的岁月的某一天当我们发现这样一群曾经一起留下美好时光互选督促成长的伙伴再也无话可聊之时我们内心会不会像话题里的他一样问着连自己都知道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