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错爱——以爱之名为孩子铸造的囚笼】
现实中众多家庭,父母将自己所谓的“爱”灌注在孩子身上。
将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并且以“我是为了你好”为借口,苦口婆心地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将自己的爱憎附加到孩子身上,美其名曰“爱”,实则想要操纵、控制孩子。
孩子本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为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此基础上做到合理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从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
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
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
譬如说,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
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
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
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作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尤其在儿童期,原本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这个意义上,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随着理性能力的觉醒,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
重视、鼓励孩子的发问和思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
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
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而这些因素实际上是互相勾连、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说到底,根子只是一个,就是天赋的理性能力,它们都是理性能力活跃的不同表征。
因此,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足以鼓励、促使、帮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跃的状态。
做到了这一点,上述各种智力因素的蓬勃生长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灌输。
当然可以教孩子识字和读书,不过,这至多是手段,决不可当作教育的目标和标准,追求孩子识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诗,甚至以此夸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
教授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究竟有无价值,完全要看结果是激发了还是压抑了孩子的求知兴趣。
活跃的理性能力是源头,源头通畅,就有活水长流,源头干涸,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水一潭。
幼儿理性觉醒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一定会有好奇、多问、爱琢磨等表现,所需要的只是加以鼓励,给他一个方向,使他知道这些都是好品质,从而满怀信心地继续发扬。
相反,倘若对于自然生长的智力品质视而不见,却另外给他规定一套人为的标准,他在智力发展的路上就难免左右失据、事倍功半了。
无论一个什么道理,只要是适合于给孩子讲的,就一定要用孩子懂的话说,也一定能用孩子懂的话说。
对于大人来说,这同时也是自己把道理真正想明白的过程。
如果孩子不懂,往往说明大人自己没有想明白,或者更糟糕,说明这个道理根本就不适合于给孩子讲,甚至根本就不是道理。
说孩子懂的话,不要说孩子不懂的话,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懂孩子。
常常发现,正是那些不懂孩子的家长和教师总在说着孩子不感兴趣因而听不懂的话。
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要求看作一项教育原则,以之来判断教育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教育者素质的高下。
二、为学校豢养“考试机器”是最大的悲剧。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
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
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
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
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些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觉得还做得不够。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
有时,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也越来越无能为力。很少人会有勇气去对抗这个制度,你怎么敢对一个高中生说:你不要考试,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读小说。
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而是更多依靠家庭。
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
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
三、不被父母肯定的人,都不自信。
中国父母过于强调外力驱动,而忽略一个人真正变好是自我驱动的结果。
人只有被爱和满足,才更容易相信和追求真善美,找到生而为人的幸福感。
中国传统意义上,没有心理学,只有成功学。
所以传统的父母,不会觉得孩子快乐是一种成功,一家人彼此相爱是一种成功,他们为孩子设定的幸福永远是追名逐利,“比别人强”。
在利益驱动下,中国父母特别悲壮地发明了打压式的亲子关系:你恨我没关系,只要你有出息就行了。
他们永远不去想,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心里藏着对父母的怨恨与遗憾,得有多痛苦。
无法接受自己平凡的外表是一件可怕的事,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美与优秀都无法接受。
不被父母认可的孩子,心里都有一个即使功成名就也无法填补的黑洞,这个黑洞是深远的,更是无解的。它使人活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困境里,在自卑与自负两种极端情绪中摇摆。
改造差评师父母难于上青天,强势和威严是渗透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他们既不相信子女的自我意志;也不相信爱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他们只相信威信和孝道;相信人一旦成为父母,就戴上了永远正确的光环。
驯良的子女与差评师父母之间,需要一次身体或者心灵的出走。
“父母为尊,自己不卑”是我们在成长中必然接受的教育,没人有权利对我们的一生施加影响。
我们努力赚钱,拼命工作,遇到对的城市,好的爱人;我们去喜欢的地方旅行,吃美食看美景,购买昂贵或者精致的东西;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找寻自我;找到那个真正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愉悦开关的点,并把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再也不松开。
被打击大的孩子,不是更强大了,而是更硬了。
软则韧,硬易折。对抗纷繁世界的最大力量,来自于我们的柔软和相信。
四、父母怎样对孩子负责。
1、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最重要影响有二:
其一,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和睦,孩子在爱和快乐的氛围里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其二,如果父母自身素质比较高,给孩子以心智上的熏陶,同时有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童年,可保人格健康,心智发育良好。
2、父母怎样对孩子的将来负责。
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作为凡人的责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
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
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面对。
至于孩子将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么,做父母的既然无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为那是上帝的权能。
一个孩子如果他现在的状态对头,就没有必要为他的将来瞎操心了。
如果不对头,操心也没用。
而且,往往正是由于为他的将来操心得太多、太细、太具体,他现在的状态就不对头了。
3、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做父母的要明白,无论多么心肝宝贝,孩子也只是暂时寄养在你们这里的,你们只能做孩子的暂时监护人。
不只是指孩子迟早会长大,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你们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
更深刻的是,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这来源决定了它在人世间的走向。
由此可以解释,不管父母多么精心地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你们的安排,往往还使你们大吃一惊。
所以,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
至于孩子将来终于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你们能支配的,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黯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丁俊贵
2023年3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