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这件事儿,要坚持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今年7月份,我办了一张健身卡,掐指一算,迄今为止去打卡的次数不超20次,上次打卡的时间应该是两个月之前。
当然,健身不一定要去健身房,人生处处是道场,只要热爱锻炼,到处都可以成为健身房。关键是,要将健身这事儿当成习惯。
我一直都有健身的习惯,只是也有懒惰的时候。
过去四天,每天晚上我都回家吃饭。上周末我回老家带来一些食材,包括父母养的鸡和鸡蛋,自家种的蔬菜和弟媳父亲捕捞的海虾,全是我所稀罕的食材。经妻子点石成金的烹饪技巧炮制,简单是人间美食。大快朵颐之后,躺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书聊天,感觉很舒适。
人在舒适区中,是不想做出改变的,因为作出改变是会不舒适的。
前天晚上,妻子说,你吃完饭休息一个小时,去健身房锻炼一下吧。我也想去,但是想想还是算了,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我也没有去。多吃少动,我感觉到肚子鼓了起来,我知道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不然我非得成胖子不可,我不允许自己成为胖子。
于是,今天早上 ,我早早起来,洗漱完毕,就用我那30公斤重的哑铃进行锻炼。做了四组卧推,一组10个-18个不等;两组手臂弯举,每组10个;一组深蹲,12个,还做了10个俯卧撑。做完之后,感觉肚子不再鼓,胸肌却鼓起来,浑身舒畅。
吃完早餐之后,我骑自行车去上班,骑了大概7公里,边骑边用耳机听英语讲道。 健身的愉悦感觉充溢着我的全身,我甚至都觉得骑7公里不够,再骑多7公里才过瘾。
之前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从来都不锻炼?现在我大概能理解了,原因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
生理上来说,是因为怕累,怕辛苦。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也是好逸恶劳的,能不劳而获当然是最好。锻炼身体需要出力,出汗,会累,这与我们追求舒适的本性是相冲突的,能坐着我干嘛要站着?能躺着我干嘛要坐着?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主静不主动,又跑又跳的 ,岂不是自讨苦吃。
清末民初的传教士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性格》里写道,中国人不爱运动。他说,一个广州的教师看到外国的女生打网球跑来跑去,竟然问:“她这样跑来跑去要付给她多少钱?”可见相比西方人,中国人认为健身这事儿是苦力才会去做的。
说到底,就是怕累,这种情况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太多改变。现代都市人都知道健身好处多多,但是怕累啊。知道了不去行,等于不知道。
另外,从心理层面来说,是觉得锻炼的过程枯燥、孤独,难以忍受。你一个人夜跑,一个人撸铁,一个人骑行,那种孤独感很熬人,十分钟好像过了十年。所以网上才会兴起约跑的活动,陪别人跑步也能挣钱,这听起来不可思议 ,但有需求就有买卖,运动成了一种需要情感支撑才能进行下去的行为,可见现代都市的孤单指数得有多高啊。
也许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参与一些集体的体育活动呢?比如一些需要多人参与的球类活动。如果能参与这样的活动,那么是属于幸运的了,只是很多人不能找到这样的集体运动,即使有,可能自己并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或者没有时间。
即使是在健身房,人与人之间也是隔膜的,想锻炼的人根本不想说话,总是找人搭讪的人根本就不是来锻炼的,也许是来交际的,也许是来玩的,据说还有想来约炮的。
想想,还是放弃吧,健身?动力不足,以后再说。
所以,锻炼身体真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可以帮到自己。如果自己不愿意,不行动,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劝都没有用。至于那些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健身的人,注定是贫穷的人。
生命在于运动,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一般而言,坚持健身的人会更有体力和精力,展现出更大的生命活力,身体状态也会更好,工作也会更有效率。运动不但能使我们保持健康,也能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更加自信和积极,运动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多巴胺,可以释放压力,使人心情愉悦。
所以,享受到运动乐趣的人,会运动上瘾,三天不运动就会觉得浑身都不自在。而不运动的人,安于舒适环境中的时间越长越不想运动,想要运动的阻力就越大,马太效应在这两类人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当然,千万不要夸大运动的果效和好处。生活应该是要平衡的,要工作要娱乐,要健身要休息,要阅读要写作,最最重要的是,要将陪家人的时间预留出来。将业余时间都泡在健身房,不回家陪妻儿的人,是极端自私的。
《圣经》说:“身体的锻炼固然有些益处,灵性的锻炼在各方面对你都有益处,因为后者带来今生和来生的盼望。”所以,如果一个基督徒将健身看得太过重要,健身就成了他的偶像了。
健身房常用世界健美冠军的身材来做广告宣传,忽悠那些身材松松垮垮的都市年轻人,告诉他们,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成为那样,这让我很反感。
其实,世界健美冠军的标准不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就像我再努力也不能成为姚明一样,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成为阿诺德斯瓦辛格,有些因素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
健身房为了忽悠客户买单,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业务员坚持不懈地给你发信息,打电话。等你买单后,他却绝对不会再理你,爱来不来。
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