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理歪说
前段时间,一位交情近十年的好友,收到我送的生日礼物后,对我说了一句:
“你这刚正不阿的直男审美真叫人着急。”差点没说出口,“没想到你还知道YSL?”
然后分享给我一个抖音图,内容是讲口红。
可苦无平常不用抖音软件,个人又比较懒,就一直没有去研究。虽然一切都是借口,我这里无意评价“抖音”、“快手”等。
这件事的起因,源于我送了她一只口红作为生日礼物。我在众多嘴唇中选择了一个我认为最甜美的色号,满怀信心,以为能得到好评。
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结果只有态度分是满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这分就惨不忍睹了,接近于0。
她告诉我,你怎么会挑了一个“死亡芭比粉”?
由于近期囊中羞涩,再结合这“死亡芭比粉”,我就联想到“口红经济”。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历史上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想必大家都知道。
企业破产,工人下岗,股市暴跌,社会矛盾激化,是任何一次经济危机的标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资本家会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方式,普罗大众会勒紧裤腰带,努力抱住自己的“饭碗”,政府通常情况下,会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
但凡经历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人,肯定对此现状非常熟悉。当然,这也是历史高考的核心必备考点的标答。
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个考题,当时做错了,还不求甚解了一番。题目大致内容是,选择出哪一项会发生在1933年的美国,然后罗列了四幅图。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众多人在电影院门口排队检票,井然有序。
若干年后,当我碰到“口红经济”这个经济学词汇,我突然联想起了那副图。
由于这个词不是我创的,为了看上去相对严谨,我引用维基百科对此的定义:
The lipstick index is a term coined by Leonard Lauder,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Estee Lauder, used to describe increased sales of cosmetics during the early 2000s recession.Lauder made the claim that lipstick sales could be an economic indicator, in that purchases of cosmetics – lipstick in particular –tend to be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economic health.
The speculation was that women substitute lipstick for more expensive purchases like dresses and shoes in times of economic distress.
大致意思是说,口红的销量,可以作为一项经济指标,用来评估经济发展的好坏。这个结论主要来源于一种社会现象的归纳总结。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多数女性朋友,和少部分男性朋友,会主动购买更多的口红、面膜等,而非购买更加昂贵的名牌包。
在此,请允许我再次感叹一下,经济学帝国,实至名归。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的现象。在经济不景气,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因为经济压力、生存压力,沮丧和低落。这个时候会更加需要充实精神世界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下降带来的失落感。
因此,电影、护肤品、化妆品等快消品的销量,会在这个时间段,异军突起。
“我不爱自己,谁爱自己?男朋友吗?不好意思,没有。我要变美变漂亮!”这是不是很多单身女青年的心声?
除此之外,朋友们还可以努力挤进快消企业大亨,这有利于早日成为高档耐用品的消费者。
不过,生活中,还有一类群体,他们不买口红,不敷面膜。即便矮穷矬,土肥圆,不化妆、不买包,迷之自信。累了睡觉,饿了狂吃。
比如我。
生活中最大的慰藉,不是“口红”,而是食物!
为啥?
穷到发指,
懒到一种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