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需求,请坐稳扶好

作者: 肖小跑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07:12 被阅读175次
    Ready, player?

    1

    您可能也有感觉,十几年了,经济似乎还没起来。中间吗啡不断,能让新细胞加速分裂的荷尔蒙并没有大面积分泌。漩涡却一个接一个,在不同国家间游荡。

    卡里耶尔老师写《乌托邦年代》,1968-1969,那两个不同凡响的年份:广场上的坦克、半途中断的戛纳电影节、马路两边堆起的街垒。在刮着“五月风暴”的巴黎街头,他连自己该站哪边都不知道。革命的荷尔蒙,其实没有目的和意义,再磅礴澎湃,一辈子也只有一两次爆发性分泌。

    读库书评里有句话,“每个人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这是对荷尔蒙时代的总结。我觉得放在现在,形容全球经济也挺合适,只不过得倒过来写:“每个人都想写一段大故事,却被无数小故事绊住脚。”

    这个“大故事”,就是“增长”。

    量增长,“生产力”是尺子。但生产力也像荷尔蒙,爆发性的分泌,历史只有那么一两次。经济学家对此也有“乌托邦年代”式的迷惘:Productivity Paradox(生产力悖论)

    这个悖论,可以讲成一个故事:

    1600年,明朝,一名给邻村运粮的快递小哥,一匹马。小哥每天走山路,饿了生火做饭,想方便就去挖个坑。

    一天,小哥累了,躺在树下,一睡二百年,醒在1870。睁眼一瞧,世界在睡前醒后没什么不同。小哥继续快递,还是一匹马,走山路,生火做饭,挖坑方便。

    一天,小哥又累了,躺在树下,一睡七十年,醒在1940。睁眼一瞧,世界天翻地覆:马车没了,地上几尺深的马粪也没了,周围跑的是汽车。饿了不用生火,有电;坑也变成了抽水马桶。

    这次睡过去的七十年,出现两样东西:电和内燃机。它们让小哥生产力进步神速:有了卡车和火车,上了公路和铁路,能送到大陆尽头,送过一年四季,暑雪无惧。

    五十年后,又多了电脑和互联网,世界像按了快进键。再二十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颠覆世界”,“取代人类”的声音开始震撼小哥的小心灵。

    但是他送快递的卡车,还是卡车,只是结实了些,装了GPS。马桶,火车,地铁,都跟以前差不多。他的生产力似乎再没有1940年天翻地覆般的惊喜。

    信息技术,就像格林童话《胆大小老鼠,胆小大巨人》里的巨人,高速增长,但是没有战斗力。自己的个头跟推动生产力的力量不成比例。这就是个悖论。

    索洛(Solow)老师冠名了这个悖论,总结成一句话:计算机无处不在,就是不在“生产力”中(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如果横轴再拉长半个世纪,看800年生产力曲线:历史上所有的增长跳级,都是偶然事件。跳跃不是生产力的常态,缓慢爬行才是。

    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呢?它们的使命不就是颠覆生产力吗?

    似乎并没有。

    瑞典数据王子Josefsson老师最近发了篇论文。他把欧美工时数据挖地三尺,发现这几年,工业机器人数量猛增,而生产力只往前挪了一点点;TFP(创新贡献)甚至还往下出溜。所谓机器人的“巨击”,不过是周期性颠了两下(论文链接)。

    消失的红色

    所以索洛老师那句话,改个词好像还能用:机器人无处不在,就是不在“生产力”中(Robots are now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2

    为什么生产力不生产了?

    如果马克思老师是对的,那是因为没有需求,或者连现有的都压根没满足。

    换个角度看,“增长”这个大故事,其实藏在很多小故事里。所有小故事的主线都是“需求”。但您看得到开头,却不一定猜得到结局,因为“科技”正在反转剧情。

    自从全球开始分工,“地主家自己开矿自己生产,生产什么您就消费什么”的时代结束,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生产需求”出现了。

    生产需求哪里看?

    刚结束的LME大宗商品年会,就是“老钱”们对彼此“需求”的互相把脉。今年,同样面孔,同样工业语言。唯一不同的是脉象乱了,对未来越来越说不准。

    “老钱”的逻辑体系,比如看库存推测需求,似乎也不太管用了:信息技术让“信号传递”这件事,变得又快又透明。周期被挤的越来越短,原来3年,现在可能3个月。结果就是“鸡血反应”越来越常见,而真假需求越来越难辨。

    再看您和我的“终端需求”

    全世界有件至今都没彻底解决的事:无论怎么引导,钱就是不进实体经济。原因很复杂,但是对“钱”来说很简单:钱要生钱。去不生钱的地方,就像让瀑布从下往上流。

    为什么实体经济生不出钱?还是因为没满足“终端需求”。

    转型升级,并不是机床上加个传感器那么简单。生产什么,哪种款式,多少数量,什么价格区间,才能满足您和我的?这些问题回答准确,钱才能生出真正的钱。

    当然啦,自从有了大数据,这两个故事都不是无言的结局。马云老师的“新计划经济”了解一下:有“为方便舍隐私”的您和我,有实时的动态的个性化的数据,加上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模拟出供求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有一天“看不见的手”看得见了,还愁需求不能“精准满足”吗?

    可就算真实现了,我一天也只能吃三顿饭。“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存量”需求,其实就那么多。

    那“增量”需求在哪儿?

    3

    快递小哥第三次醒来,口袋里多了一件东西:巴掌大的全球联网超级计算机——手机。生产力停滞的这20年,大部分"颠覆性"创造,其实都是通过它,发生在您的个人空间里。

    您可以关掉手机体会下。

    无论增长曲线是什么形状,您和我的感觉却是从没如此高效过:一切现实世界中的生理需求,一键解决。这么看,生产力不是停滞了,而是过剩了。

    您在“现实世界”中的需求少了,或者有些干脆没了,而“虚拟世界”的需求开始增加,不再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人工智能和生物革命,只会让您的时间越来越多。结果是大把时间要填满,比如用王者荣耀和抖音。

    虚拟生活冲击真实世界,已经是现实。再加上“低龄人口”越来越主导社会,不愿意玩旧游戏的人越来越多。要玩新游戏,就得重新发牌,重新分配:这也会创造新需求。

    这还没完。

    虚拟经济,必须有很多前提来辅助。比如虚拟“价值”谁说了算?拿什么“买”我的需求?信任机器谁来建?

    这是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也许是个大泡沫,也许是个大革命,但它每天都在帮我重新复习*经济大历史:虚拟经济里的“需求”发展,也没偏离现实世界的故事线。

    比如,在虚拟币世界里,您能看到熟悉的华尔街游戏场开发史:先有了期货,然后有了“融资融券”(Genesis)、虚拟币回购和Repo(Oxygen)、各色指数Index fund;接下来,虚拟币对冲基金开始排名。产业链上游延伸,矿机融资租赁出现了;下游延伸,比特币ETF已经在路口了。虚拟再向虚拟延伸,“搞金融的”很快发现,区块链上“智能合约”概念,不就是造衍生品的完美原料吗?

    照此速度,在虚拟世界里造一个华尔街并不难:这又是一个虚拟巨无霸金融产业。

    如果把这些都考虑上,“需求”到底有多少,我这点脑子实在不够用。

    虚拟大世界

    4

    人类的需求之多,可能连上帝都想不到。

    既然需求滔滔不绝,增长不就可以一直持续吗?问题不就解决了?

    依然没有。“持续”的前提是不被打断,而房间里还有头大象。

    任何“增长”,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一旦长成巨无霸,所有人手里的奶酪都会变得不安全。尤其是在虚拟世界,互联网抢别人奶酪的速度,前所未见。

    再拿马云老师举个例子:

    以我对马云老师的了解,他的“新计划经济”并不是让计划取代市场,去主导资源配置;也不是想发明“马云经济学”,创造个新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卖数据,卖“需求”反馈大数据。

    但“信息”是个门槛很高的生意。整个产业链,从生产到终端,几亿人民的喜好,这种级别的信息量,一起步恐怕就是垄断性的。

    一旦有“垄断”的味道,脱离政府就很“不安全”;就算不自己做,也免不了被收编。所以马云老师那句“地上有个坑,看见了是聪明,看见了当没看见是智慧”的具体意思,就不展开了。

    被挤压的要捍卫手上的奶酪,就要反抗。这种反抗,发生在国家之间,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动荡。

    直到有人按了重启键,或者掀了桌子。打翻牌面,洗牌,再重新分配。“增长”就进入区间震荡,或者干脆回撤了。

    万物归宗,物极必反。这就是历史重复的节奏。下一站“需求”无论在哪儿,您都务必坐稳扶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一站需求,请坐稳扶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kc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