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回家之后一直拿着手机发信息,我没有限制她看手机的时间,因为平时确实也没什么时间玩手机,她到家一般只是看一下消息,然后就开始写作业,突然间这样聊上了我就得提醒她一下了。我问女儿在聊什么,她说她的好朋友因为考试没考好正在大哭,她需要安慰一下。我问她好朋友考了多少分,说是80多分,我说这就奇怪了,不是每次都考80多分吗?怎么还没习惯呢。
事情是这样的,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无论什么科目的考试几乎都是满分,她很少出错,可是到了初中之后不但很少拿到满分,甚至很多时候都会只考到80多分,开始的时候她很接受不了,虽说没哭,但是也是心理难受需要时间进行消化。我和她爸爸倒是没觉得什么,因为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学习科目突然间增多几倍,每一个科目的体量又比从前增大几倍,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很正常,因为所有孩子都一样,女儿还算是成绩特别高的,估计到这学期期末考试之前基本上就能适应这个强度了。
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自己适应,她如果向我诉苦,我就告诉她,考试的目的不是考高分,而是查缺补漏,你的关注点不要在分数上,而是要看自己的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好,赶紧去补上来,当然这些话也都是安抚,只是让她心理能够平静一些而已。我对女儿说,我和爸爸从来没有因为考分低就教训你或者发脾气,我们可以帮你分析不足、帮你总结经验,但是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回到女儿的好朋友,我记得她前几次考得也差不多这个成绩,怎么这次还在哭呢?女儿说因为她妈妈给她打电话问到她的考分,她瞬间就受不了了,哇得就哭起来了。原来是因为她妈妈对她的惩罚方式非常特殊,每次她考试成绩不好,她妈妈不会打她也不骂她,而是斜着眼睛死死地盯着她看,一看就看半个小时,也不说话,她跟妈妈说话妈妈也不应答,就是那么看着她以表达对成绩的不满和对她的不满,她感觉毛骨悚然,又不知道该怎样应对,所以与其说是她是因为考试成绩太低而哭,不如说是为了怕她妈妈而哭。
这个妈妈其实对孩子采取的就是冷暴力,我不打你也不骂你,就是吊着你让你害怕,让你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干了, 冷暴力很可怕,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摧残。小时候我有个同学,每次她考试成绩不好,她妈从来都不说她,就是不理她,还时不时地摔打一些东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她的不满意,每到这个时候她都心惊胆战,慌乱的坐立不安,有一次她在我家写作业,写到8点多都不回家,原因就是她考试没考好,她妈来我家找她,她都吓得直哆嗦。长大后我遇见她,问她的小孩是不是她妈妈在帮忙带,她像只刺猬一样一下子就炸毛了,说她可不想让女儿得上精神病,她能活到现在没有出现精神问题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她一年也不去看她妈妈一次,不是不想去,是从小就有阴影,太压抑了。
这么一对比,那种爱唠叨的父母反而还算比较不错的了,至少不会让孩子惴惴不安甚至是毛骨悚然。冷暴力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副作用,就是孩子是没办法反抗的,如果家长训斥孩子,孩子可以用哭来反抗,也可以用言语来为自己开脱,再不济也可以道歉保证,总之能够有对策,而这些对策都是情绪上的疏通。可是家长的冷暴力,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因为在言语和行动上都没有你来我往,想解释没出口、想保证没渠道,心理的抑郁无处发泄,对身体和精神上都有损伤。
相信所有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冷暴力的家长可能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没有打骂孩子又能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还能促进孩子的进步,是教育孩子一条非常好的路径,却不知道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幼小心灵是有伤害的。有研究表明,孩子长期处于害怕的状态会抑制生长素的产生,也就是家长经常冷暴力会导致孩子不长个或者大脑发育速度降低。
这种家长并不在少数,有一天女儿回家跟我说她实在是太幸福了,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她的前桌、后桌、旁边,总会有同学说自己这次死定了,回家他妈看见他的成绩肯定会打死他,或者他妈肯定扒了他的皮之类的,事实上家长并不会这么做,可是孩子却有这种错觉,孩子可能会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害怕是肯定的,这都是因为家长在精神上对孩子产生了威慑。而我女儿无论考多少分,都不会产生来自我和爸爸的压力,我们所关注的都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不好了还会安慰女儿别太伤心,没掌握好的知识只要认真补习学会了就可以了,所以她拿到卷子只需要看错题、改错题,找出错题对应的章节,然后去巩固这些知识就行了。
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她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应对家长身上,自然就不能更好的去应对学习,家长一发脾气,孩子马上就懵了,他们想的就不可能是怎样提高成绩,而是变成了如何应对父母。所以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上能够起到支持、辅助的作用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障碍或者是一堵墙。当然也不是说孩子考试成绩无论怎么样都不去管,而是无论孩子的成绩怎么样都要冷静,帮助孩子想想应对方案、解决办法,家长自己的冷静也是家庭稳定的基础,更是孩子提升的前提和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