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向窗外一望,在下雨呢,而满树枝上挂着隔夜的白雪,好看极了,也让我这个生活在成都难得一见雪景(尤其是四月大雪)的人,倍感惊喜。
(侵权删除)洗象池,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象池夜月”即是峨眉山的著名景色之一:入夜,皓月当空,月光映入池中,水天一色,景色幽美。
清康熙年间建寺,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而以得名。此处属高寒地带,雨雪较重,故而其殿矮小,且用铅皮盖房,其中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由于此地是游人必经之地,1982年国家投资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成为山中大寺之一。
(来自百度百科)
昨晚虽时有明月,但我没有——也根本不可能了——欣赏到所谓的“象池夜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一带常有猴群出没,并向游人伸手要食。我没有遇到。
【相关链接】
但是在1983年、2000年两次登临峨眉山,却与猴们有过“亲密接触”。1983年那次,既遇到过“友好”的小猴子,也遇到过“霸道”的老猴子。听寺庙的人说,要带根竹杖,若遇到猴子强要食物,不可吼它,而是用手中竹杖使劲有节奏地杵地面,猴子就会退去。没想到“现学现卖”用上了。我与夫人并排走在行道上,周围没有其他游客,我夫人手提着塑料袋,感觉仿佛有抓扯的晃动,回头一看,一公一母两只成年猴子(恐怕已经是老年猴子了),公猴正欲翻看我夫人手中的塑料袋子,把我夫人吓了一大跳。我即刻把的竹杖使劲往地上跺着,公猴果然松了手,似乎很不情愿地离开了。
喂小猴子(拍摄于1983年) 洗象池顽皮的猴子(拍摄于2000年)同住的有几位老者,他们也要往上走,正好我与之搭伴同行。 他们中有四人都是50开外,有两个60开外,听说他们还有一个伙伴,竟是70多岁了,只因实在体力不支才留在了洗象池。拄着棍子,走走停停,原因是我必须不时地拿出小本本,记下所见所闻,所以又时常一个人拉在了后面,并不断急急追赶上去。
天空雾蒙蒙一片,几乎连树梢都看不清。冷杉枝、松树枝与道旁竹林披着厚厚的雪,被压得坠向地面,竹叶尖上挂满了透明的冰珠。好奇的我,把冰珠剥下来放进了嘴里,“哇,好凉啊”。道路两旁也积着呈雪状的冰,挺硬,棍子几乎都捅不动。而行道很滑,有些地方已成了冰路了,所以非杵棍子不行,必须十分小心。山崖岩壁挂满了冰凌,时常见到两山岩壁之间,雾蒙蒙万丈深渊,悬挂着生长的树,令人胆寒。忽见路中一亭,站立亭中如同到了琼阁天宫。远处,依然蒙蒙汪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而近处,雪压松枝,松更挺拔,传导的不正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么!仿佛,内心又在默唱《沙家浜》郭建光的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 “烈日炎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哈哈,“样板戏”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
经过了雷洞坪和杜鹃、冷杉林区,不久又到了接引殿,看见指示牌上写着距金顶还有十二里,顿时十分高兴,听接待的老人讲,上面七里坡都是爬坡路,又立即心里发慌起来。
接引殿宋名新店,明为接引庵,明末殿宇毁坍,佛像倒卧荒草丛中,清顺治年间,河北一80余岁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发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饿六日,恰遇川人赵翊凰登山,大为感动,回成都劝说总督李卓捐金修复,由闻达和尚办理。寺建成后多次失火,现仅存一小庙。庙内有接引殿,供阿弥陀佛塑像,大雄宝殿供释迦牟尼塑像,两旁供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来自百度百科)
喝完水休息一会儿,又要进行一段艰苦的行程,一步一滑腿疼难忍,全靠一根棍子支撑。刚才在接引殿看见,房檐上都挂着冰柱,恐怕至少在零下几度吧。越往上走,但见松枝上的雪差不多化了,零星还挂着不显眼的冰凌。从洗象池已经向上走了几个小时,奇怪的是拐杖上的冰还没化哩。地上泥土里腾腾的蒸气四溢,我走着时也觉得热的很了。然而,越是这样,越不能歇息过久,坐下一会儿背心就凉飕飕的了。
路又滑又烂又陡,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据说上七里坡,藤蔓中有一巨石如刀砍斧劈,石上有苔藓天然长成的“第一山”三个大字,随阴睛变化,时隐时现,有时三字皆现,有时只现一、二字,传说三字皆现,当年定是五谷丰登,充满神幻色彩,故名“一山兆瑞”。
【相关链接】
1983年,我们一天在山上的行程,就有整整七个小时。那时真年轻啊。
2000年,在接引殿处,已经可以乘金顶索道缆车上去,我们一家人少受了一些累。
七里坡的确很陡,我几乎每走一步都是咬着牙。石梯一侧,悬崖下面松木涛涛,雪茫茫一片,真像是来到了林海雪原。脑中又有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形象。此时,意外的,山林深处传来小鸟的清脆的歌声,好听极了,一下子提振了我的精神。老者们带来了好吃的杂糖,真是甜到了心里。
从接引殿沿登山路行进,约3.5公里即到太子坪。
(侵权删除)太子坪位于七里坡上,海拔2858米,初创于明代,称万行庵。祀明神宗太子牌位。清顺治十年(1653年)行僧闻达正式建寺,置太子楼,塑造神像。游人以钱置之,中者生男。故俗称太子坪。现残存木结构一幢,为清代顺治时遗物。
(来自百度百科)
下雾了,整个山林渐渐模糊起来。不久,太阳隐约地出现在上空,有什么从松枝上落下来,“沙沙沙”,打得下面的竹林直响,像下雨一般。抬头仔细一看,原来都是松树上的冰开始融化并崩裂掉下所至。没多一会儿,太阳又被雾尘所隐没。
金顶,已经遥遥在望。由太子坪往上即达天门石,两石对立,如刀劈成,仿佛两扇石门封锁道路。再上即达七天桥,因道家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过了七天桥不远,即达金顶。
今天这30里比昨天好多了,虽然坡度仍不亚于昨天,只因吃饱喝足休息够了,且马上就要到达上行终点,精神头不一样了。
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座落主峰上,海拔3077米。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可在陡峭的舍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海拔高度竟然抬高了约两米。
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高26米、总面积1614平方米的金顶及铜殿各一座,以及第一山亭“铜亭”一座,为峨眉精华所在。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来自百度百科)
只可惜,爬上了金顶仍是一片雾霾,不要说观不了山下远处,连云海也不可知之。在大鹅山永明华藏寺普贤金殿铜碑前,横着一头四只脚站在四朵莲花上铜象,高一米,长1.5米,雕花的鞍上有一朵翻开的莲花,铜象的头上也有一朵莲花,可能是从前供烧香之用。其后石头基座上,盘坐着铜佛像,约有3米高。观其状,显然是被损毁过,有僧人告之:1972年4月8日柴油发电引起火灾,大火将金顶、华藏寺全部烧毁(百度百科资料:大火烧毁铜门2扇、铜壁7面、铜碑1座、铜塔2座、铜炉、铜瓶、铜镜难以其数;烧毁象牙佛、锡莲灯、馈砂佛经书、古代名人字画等8972件;永德和尚也不幸罹难。)同行老者,跪拜,敬香,并虔诚献上玉耳环。烟雾缭绕间,我在留言簿上写下:历尽千辛万苦,到此一游,成都XXX,79年4月3日留言。
金顶上往下看,一片白茫茫。在著名的舍身岩,只能顺着山壁望一眼,万丈深渊,令人不寒而栗,胆颤万分。
(侵权删除) (侵权删除)老者们每人弄了一些山顶的土,看得出是虔诚向佛之人。下山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到此起码有一半是错的呢,另一半也许是对的。这不,下山路也有些不好行,对我来说,竹杖依然起着决定的作用。不过我总是担心,像病了一样。老者们说:“不会有危险,有佛保佑。”想想,这信佛与不信佛,究竟还是两样的呢。
【相关链接】
2000年7月,一家人在峨眉山金顶。当天虽然阳光灿烂,入夜,却下起了雨,晨依然如此,并且还冷得很,气温只有9度,我们花了15元/人租了军大衣穿。无缘日出,更与佛光相遇甚远……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