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生命的永恒》

作者: 小哥阿民 | 来源:发表于2022-03-18 15:03 被阅读0次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生与死是古今中外无法绕开的话题。可以说假如没有对生与死的思考,哲学将无法成为哲学,宗教,也将不复存在。

    《生命的永恒》是叔本华《谈人生得失》文集中一篇思考生死的随笔,本文的思想也是叔本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作为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叔本华认定人生就是虚无和欲望的产物。不论你是否读过叔本华的书,他的“人的一生如摆动的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之说,已足以将他的思想贴上悲观主义的标签。

    人生为什么会痛苦,因有着无止尽的欲望,以及对终将来临的死亡的无奈接受。人的一生都是走在逐利的路上,而追求一旦得到满足,虚空和倦怠随之而来,新的欲望又在前方,只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人生最终是一场空,这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所有的努力和收获,都将随着死亡而终结。于是不同的宗教对此都开出了类似的良药:就是虽然有死,却有来生!来生要么是去天国,或者堕入地狱。宗教劝人为善,就是要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努力为死后的归宿选择道路。

    叔本华并不信宗教,他的思想是悲观的,但悲观的他并不厌世,虽然认为人生即是虚无,正如主题《生命的永恒》所要说的一样,即个体虽会消亡,生命却会得到更新。我们现在看到大自然的新生和勃发,和千万年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因着生命在不断的更新。死亡并非是非存在,而是将生命延续给了后代,如此层出不穷历久弥新,大千世界才始终呈现一派朝气蓬勃。

    其实对死亡的恐惧本身就是无知的表现,试想在我们出生之前的非存在已历无数世代,死后的非存在又恢复到生前,假如要为死后而苦恼,岂不是也要为生前的非存在而伤心?

    其实死亡就如无梦的睡眠,只是没有再醒来的时候。平时的睡眠如间歇的死亡,谁又会为无梦的睡眠而感到恐惧,我却常因难以入眠而感到烦恼。

    处在不同环境下的人类对社会有不同的认知,唯有对死亡的认识大抵相同。死亡不仅是对个人产生莫大的恐惧,亲朋好友的离去亦让人悲哀。而对敌人的最大报复,就是将他的肉体抹去。死亡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生命永远的毁灭。

    在生命世界中,也只有人类具有反思能力,也因反思而产生畏惧之心。而在自然界的动物中,动物们都悠然自得而不知生死,生命与它们来说是无限的。除了在危险来临之时,动物才产生对失去生命的恐惧,这是瞬间带来带来的本能反应。可见死亡对于任何生物的个体来说,都是最大的灾难。

    人类在意生命的存亡,就是生命求生意志的全部本质。而对于意志来说,不论生命如何痛苦和短暂,我们做出的任何反抗和恐惧都显得盲目。因为你的对抗和眷恋在自然的意志力下,都将败下阵来。而那些能坦然迎接自然意志的人,才是伟大高尚和难以期及的人。因此当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在面对周围哀恸不已的朋友们时,依然镇定自若、一如既往的讨论哲学,死亡与他似乎完全不存在,这就是摆脱了欲望和倦怠之钟摆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富足,不是你能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拥有健康和你对待生命的态度。庄子在快死的时候,弟子们商量着出点钱把老师好好厚葬。庄子说你们不要这样,我以天地做棺椁,日月做连璧,星辰做珠玉,万物当作我的殉葬品,给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珍贵丰厚吗?何必要再破费钱财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弟子们回答说:我们担心乌鸦、老鹰之类的东西啄食先生。庄子说,在天上被乌鸦、老鹰啄食,在地下被蚂蚁吃掉,你们从乌鸦老鹰嘴里抢夺食物,然后交给蚂蚁们,这是何其偏心啊。

    生命本从无中来,来自于这个自然的世界,在离去后,又回复到生前的状态,这是自然界最和谐的规律,也是自然的准则,我们为什么要打破这自然的规律,为什么不要为后世的更新,腾出有限的地方?而假如生命真的可以永生,人生就没有了追求,生命岂非要永恒的倦怠而没有选择,如此之生,还不如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想《生命的永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pj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