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无论哪一本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
一、述而不作的教学观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我们经常将孔子和六经联系到一起,甚至认为六经就是他编撰的。
事实上,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而且那个时代只有官方著作,私人著作是在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
孔子认为,他作为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
二、以述为作的精神
虽然孔子只是述而不作,但是关于著作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比如:
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这样看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而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