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可能是天下最苦逼的君主了。自执政伊始,基本上都是在屈辱和流亡中度过的,最后死在晋国的乾侯。死后也不得还家。
鲁昭公之所以有如此凄凉的结局,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服丧期间面带笑容,葬礼期间三换丧服,严重违礼逾矩,失去了贵族士大夫的支持。
二、过高评估自己的实力,贸然介入季平子和郈昭伯的矛盾,并轻率地发动对季氏的讨伐。结果被孟孙、叔孙、季孙三氏联手,打得大败,从此流亡国外。
三、缺少强有力的外援。流亡期间,数请齐晋两国国君帮其复国,但都因季氏从中阻挠而中途夭折。
对于鲁昭公,我们“哀其不幸”之余,更是“怒其不争”。研读历史,目的是为了启迪后人,烛照未来。那么从鲁昭公的教训中,我们应该领悟些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
现代有些人心比天高,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极致与卓越。但往往眼高手低,落实起来力有所不逮,最后多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和鲁昭公一样,就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才能与智慧,过低地估算了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因此,对于力所不及的目标,提醒一下诸君,平时想想还可以,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毕生的追求。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哲人之一。其道德和学问如泰山北斗,令人可望而不可企及。他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愈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意思是(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不可攀;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不可测。看起来他好像在我的前面,忽然又觉得他到了我的后面。
听起来很玄乎,有点像“凌波微步”一样不可捉摸;做起来更难,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路径。颜回是孔子也赞许不已、青睐有加的弟子,他一生都以孔子的道德和学问作为自己的追赶对象和学习目标,但是他学到了什么呢,他的传世之作在哪里呢?如果没有孔子,谁又会知道颜回呢?
过高估算自己的实力会吃大亏的。目标和路径选得不好,很可能搭上自己的大半辈子。比如鲁昭公,在他执政期间,季氏家族也把持朝政多年,整个国家一分四下,他只占有其中之一。作为国君,他自然不满自己的权力被架空,想瞅冷子干掉一个,然后各个击破,重新夺回自己的大权,所以才轻率地介入季平子和郈昭伯的纠纷。
这个想法挺美,然而却不容易实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三桓和国君四分天下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多年,一旦有一个家族被灭亡,就打破了整个国家的势力平衡。唇亡齿寒,一家覆灭,另外两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自己今后的结局。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联合起来拼命反扑。所以鲁昭公这就叫“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比较特别的那个。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普遍都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主要体现在薪资上)。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自信,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身上的闪光点和独特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没有被赏识,没有充分地施展才华,是因为自己的老板有眼无珠。因为不满现状,于是“千里马”拼命跳槽去寻找“伯乐”,结果到了新的平台,发现自己仍还是被当作一匹驽马。栽了很多跟头以后,才会发现,你是被你自己高估了,你并没有那么特别。
俗话说:没有大肚子,就不要去吃弯镰刀。受资质、学识、毅力等诸多因素所限,大多数人只能成为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王健林说:“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赚它一个亿吧!”但这是王健林,而不是张健林、李健林,更不是你。海市蜃楼是美丽的,也是虚无缥缈的。与其整天遥望着它望梅止渴,倒不如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自已人生的精彩。
二、不可轻率和任性
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受不得半点委屈和责难。稍不顺心,比如薪资低下啦、要求不人性化啦、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啦,特别是受到主管或老板的训斥,更是七个不服八个不满,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羞恼之下,便愤然摔下辞呈,拍拍屁股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挥挥手,不带走半点云彩,骄傲得像斗赢了的小公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潇洒走一回以后,就会发现,老板还像以前的老板,主管也还似以前的主管,言行举止,甚至发怒的嘴脸都惊人的相似。没有人因为你敢于跳槽会对你高看一眼,也没有人会对你的桀傲不驯而格外宽容,该训斥训斥,该臭骂臭骂。你以为摆脱了一个魔咒,不料又跌入另外一个怪圈。只能是“没奈何望着天,叹叹气把头摇”。
怎么办呢?故技重施,溜之大吉!就这样东蹦蹦,西跳跳,不知不觉间已是两鬓微霜人到中年。求职的简历洋洋洒洒一写好几张,拿得出手的业绩却是少得可怜。只能空自嗟叹,年华易逝,岁月蹉跎。
有时候隐忍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忍耐不是耻辱,而且实现人生梦想道路上必须经受的历练;就好像把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
常人的盲目在于:看高不看低,看远不看近。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地低下头来,就像饱满的谷穗,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唐朝的布袋和尚看到农民插秧时,悟出了这个道理,还作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类事例不胜枚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常人不能忍受之辱,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楚庄王蛰伏三年,积蓄力量,是为了“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这些人都有坚韧的心性和毅力,因此最终能实现夙愿。反观鲁昭公轻率任性,不顾自身实力,贸然发动对季氏的讨伐,结果却被逼得流亡国外,无家可归。所以,“拍案而起”、“挥手自兹去”,固然可逞一时之快,可带来的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句话说得好:“你所厌恶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你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人生的道路看似漫长,但其实关键处也就只有几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大话西游》里有一段特别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如此!”所以在做人生重大抉择之时,切忌轻率任性,盲目地去拿青春赌明天;而应慎之又慎,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多方求教,谋定而后动。
三、经营好自己的人脉资源
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不论管仲做了什么事,鲍叔牙总是能够理解他、维护他、帮助他。
譬如:两人合作做生意,分财利时管仲总爱多分一些,鲍叔牙不认为他有贪心,知道他家里比较贫穷;管仲为鲍叔牙谋划事情失败,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笨,而是认为自己时运不济;管仲任职几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是认为他没有遇上好时机;管仲战败当了逃兵,鲍叔牙不认为他胆怯,知道他因为家中老母。
管仲因支持公子纠而开罪齐桓公被囚禁,鲍叔牙千方百计推荐管种为相,襄助齐桓公图谋霸业。所以管仲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试想,如果有这样的“铁哥们”帮忙,那做什么事会不成功呢?
鲁昭公流亡之际,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帮他复国,齐晋两国国君也想帮他。但架不住季氏人脉资源广大,几次复国行动都因他暗中作梗而夭折。齐晋二君为什么不冒着开罪大臣的风险鼎力相助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不是“铁哥们”。举手之劳可矣,赴汤蹈火就不必了。鲁昭公没有让他们冒险的筹码和交情。
所以,人脉资源很重要。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有的资源储备,一定要费尽心力把他经营好、维护好。有了强大的人脉,在关键的时候,会有贵人相助;在危难的时刻,能有朋友相帮;在落魄之时,会有知交不离不弃;在困窘的时候,也能有强有力的外援。有人把人脉关系比作一张“网”,脉络的触角延伸向各个领域,心之所至,左右逢源,绿灯尽开,这才是最高境界!
我有一友,就特别会经营人脉关系。此君起点并不高,高考落榜后,只身一人赤手空拳来到上海闯世界。从打零工做起,卖过粮食,贩过蔬菜,也曾带着家乡的一帮兄弟和地痞争夺经营地盘打过群架,现在脑袋上和手臂上还留有累累疤痕。说起他的发家史,就像旧社会上海滩的一些传奇。
一走入社会,此君便把经营人脉关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予以对待。从打零工时开始,他每天晚上都要把白天交往过的各色人等细细过滤一遍,排出哪些是需要巴结的,哪些是要示好的,哪些值得深交的,哪里仅需点头的,哪些是必须远离的……然后,一丝不苟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过一个月,他都要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对此进行分析评估,列出需要长期维系交往的潜力股,下沉一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临时客户,删除一些不地道不安分的危险分子。到后来,有了电脑互联网,他则直接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管理。这样一坚持就是数十年。
伴随着对人脉资源的精准运作,他的事业也风生水起。刚过不惑之年,就已迈入亿万富翁行列。有几次很是凶险的大坎,在众多人脉的帮衬下,都有惊无险地迈过去了。如今,他的人脉遍布各个领域,政界、军界、商界、金融证券界……甚至延伸到了国外。
最近的一次聚会中,我两番隐晦地提到这件事,他总是岔开话题,笑而不语,一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模样。毕竟,把朋友和兄弟当棋子来管理,一旦流传出去,怎么说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
想到这里,我不禁悚然一惊,后脊梁沁出一层冷汗。我该不会也是这张“网”里的一枚棋子吧,这也太恐怖了!转念又一想,我一介布衣小民,要是能在亿万富豪的布局中占得一席之地,那也算很有面子的事情吧!这样想着,我又转而释然,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起来。
_��G_�����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