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三国之我最崇拜——诸葛孔明

三国之我最崇拜——诸葛孔明

作者: TT白桦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13:51 被阅读26次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话据说是诸葛孔明的座右铭,虽然不可考证,但是宁静淡泊确实是诸葛亮一生最好的写照。尽管后世对诸葛亮的业绩是是非非,但是自古第一名相的称号,怕是旁落无人吧。 

我想,很多人崇敬诸葛的原因,不在于他“天下三分,中兴蜀汉”的功劳,而在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有很多人将周恩来与诸葛孔明相比,并不是说周总理有诸葛般的鬼神莫测的智谋,而在于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清平一生,鞠躬尽瘁的风骨。 

我多年前路过成都,特意前往武侯祠拜谒。武侯祠环境优雅,古柏森森。杜甫《蜀相》诗中吟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可见在千年前的盛唐时期,丞相祠堂已经远近闻名了。我在丞相雕像前面站了很久,脑子里忽然闪过曹操的那几句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说实在的,我与孔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宛如蚍蜉之于大树。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诸葛孔明是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我对孔明得崇拜多少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孔明舌战群儒一节当中,有几句话表明了诸葛对于学问的看法,深获我心,现摘录如下: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诸葛骂张昭还有一句话:“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从以上诸葛亮的言论不难看出,诸葛亮崇尚活学活用,随机应变,而不能容忍拘泥古法,僵硬模仿。这个道理虽浅显易懂,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文人食古不化,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圣哲之言,古人的东西学得越多,胆子就越壮。面对问题,常常能够旁征博引,洋洋万言,但是说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仔细看过,却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人,正是诸葛所说: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任何事情,师古人之法,总会有章可循,但是,没有自己的创见,就算不得高明,充其量不过是掉书袋而已。自古能够自成一家,名流后世的,无不是踏破古人,另辟新见的。古人说的好:尽读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武侯祠有一个著名的对子,就是清朝人赵藩为武侯祠撰写的攻心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说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云南的事。下联说的是,诸葛亮治蜀用严刑,百姓抱怨。有人告到刘备那里,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说:秦王用苛政,百姓离心;高祖建汉时法律宽松,则百姓称颂;刘璋统治西川,法律松弛,老百姓对法制掉以轻心,因此,现在治蜀,必须要严令苛责,百姓才会逆顺陛下。 

这两句话,正印证了诸葛孔明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的处事原则。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孔明一生,兢兢业业,小心在意,清心寡欲,两袖清风。为了刘家天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死后留给后人的不过薄田十五倾,桑树几百株而已。这点家产比之隆中之垄亩,不知多否寡否?毛泽东欣赏诸葛亮,是欣赏他那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本分。如果开国功臣们都能做到不骄、不躁、不居功、不慢主,则没有哪个帝王不喜欢的,毛泽东的心思,恐怕只有周恩来最懂了。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在许多贪官家里的墙上都曾看到过这句话,可见,权高位重的人,真正能够做到清心寡欲、两袖清风的能有几人。圣人之所谓圣人,就是凤毛麟角,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啊。 

三国是英雄的时代,在众多英雄当中,我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我最崇拜的就是诸葛孔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之我最崇拜——诸葛孔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up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