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八)进入涅槃
——郭良鋆基于巴利文献的原始佛教研究文选(十一)
【按:本文原载《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二章佛陀(八)》(郭良鋆著)。本博转载说明:1、原文个别汉巴错字径改;2、文中附本博按语。】
《长尼迦耶》第16《大般涅槃经》 [①] 对佛陀最后一年的传教活动和他进入涅槃的情况作了详细记载。
佛陀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阿阇世王准备征伐跋祗国。他说道:“我要攻打跋祗人,尽管他们强大有力,我要消灭他们,粉碎他们。”他委派大臣婆罗门雨行(Vassākara)来到灵鹫山,把这个消息告诉佛陀。佛陀听后,询问站在身后为他扇扇的阿难:“你是否听说跋祗人经常举行公众大会?你是否听说跋祗人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你是否听说跋祗人尊敬、赡养和顺从老人?你是否听说跋祗人不抢夺和强暴本族的妇女和少女?你是否听说跋祗人崇敬城乡塔寺,一如既往,按时供奉?你是否听说跋祗人依法保护阿罗汉,别处的阿罗汉可以前来,已来的阿罗汉可以安住?”阿难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
于是,佛陀对婆罗门雨行说道:“我住在吠舍离城萨烂陀陀(Sarandada)塔时,曾经教给跋祗人这七不退法。只要跋祗人依旧保持这七不退法,奉行这七不退法,他们就不会衰亡,只会繁荣。”婆罗门雨行听后,说道:“跋祗人只要具备其中一法,就会繁荣,不会衰亡。乔达摩!何况他们具备所有七法。确实,阿阇世无法战胜跋祗人,除非他能收买他们,离间他们。”说完,婆罗门雨行告辞离去。
婆罗门雨行走后,佛陀吩咐阿难召集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然后,佛陀向众比丘宣讲七不退法:
只要众比丘经常举行集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僧团中各尽其职;遵行既定的学处(Sikhāpada),不违反戒规,随意行事;尊敬、供养和顺从出家已久、经验丰富的年长比丘、师父和导师;不受导致再生的贪欲影响;乐意住在林中;独自守念,别处的具梵行者可以前来,已来的具梵行者可以安住,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还有一种七不退法。只要众比丘不喜爱作事,不热衷作事,不耽于作事;不喜爱闲聊,不热衷闲聊,不耽于闲聊;不喜爱睡眠,不热衷睡眠,不耽于睡眠;不喜爱结群,不热衷结群,不耽于结群;没有恶念,不受恶念影响;没有坏朋友,不受恶同伴影响;不因小有成就而停止不前,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还有一种七不退法。只要众比丘有信,谨慎,知耻,多闻,精进,守念,有志,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还有一种七不退法。只要众比丘修念觉支,修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支,修喜觉支,修轻安觉支,修定觉支,修舍觉支,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还有一种七不退法。只要众比丘修无常想,修无我想,修不净想,修过患想,修厌弃想,修离欲想,修灭寂想,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还有一种六不退法。只要众比丘无论公开或私下,对具梵行者常行仁慈身业;常行仁慈口业;常行仁慈意业;凡是合法获得之物,哪怕只是一钵食物,也要与具梵行者共享,没有偏颇;与具梵行者共住,所守戒律不破不残,不污不染,趋向解脱,为智者赞扬,不求来世,入于三昧;具有正见,趋向解脱,趋向灭苦,那么,众比丘就会繁荣,不会衰亡。
佛陀住在王舍城灵鹫山时,经常为众比丘说法:“这是戒,这是定,这是慧。戒与定结合,果报大,利益也大。定与慧结合,果报大,利益也大。慧与心结合,则完全摆脱各种漏(‘烦恼’)——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
佛陀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菴婆罗提迦园(Ambalaṭṭhikā),在那里为众比丘宣讲戒、定、慧。然后,佛陀又前往那烂陀城(Nālandā),住在波波利菴婆林(Pāvarikanbavana),为众比丘宣讲戒、定、慧。然后,佛陀又前往波吒利村(Pāṭaligāma)。
在波吒利村,佛陀为众优婆塞(居士)说法:
家主犯戒而成为无戒者,有五种过患。哪五种?因放逸而穷困潦倒,这是第一祸患。名声败坏,这是第二祸患。无论进入刹帝利集会、婆罗门集会、家主集会或沙门集会,都羞愧不安,这是第三祸患。忧恼而死,这是第四祸患。身坏命终后,生于恶处和地狱。
家主持戒而成为有戒者,有五种利益。哪五种?因不放逸而丰衣足食,这是第一利益。名声显扬,这是第二利益。无论进入刹帝利集会、婆罗门集会、家主集会或沙门集会,都泰然自若,这是第三利益。安然而死,这是第四利益。身坏命终,生于善处和天国。
当时,摩揭陀国大臣须尼陀(Sunida)和雨行正在波吒利村筑城,以防跋祗人入侵。他俩邀请佛陀吃饭。饭后,佛陀离开波吒利村时,须尼陀和雨行尾随其后,说道:“这座乔达摩离开的城门今后叫做‘乔达摩门’,这个乔达摩渡过恒河的渡口今后叫做‘乔达摩渡’。”正当人们寻找渡船和木筏时,佛陀到达恒河边,犹如力士手臂屈伸,佛陀和众比丘从此岸消失,站到了彼岸。
佛陀到达拘利村(Koṭigāma),住在那里,为众比丘说法:“你们和我由于没有觉悟四圣谛,长期轮回流转。哪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之道圣谛。而一旦觉悟这四圣谛,你们和我就断绝对有(存在)的贪恋,排除对有(存在)的趋向,不会再有(存在)。”
佛陀在拘利村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那提迦(Nādikā),住在砖堂(Giñjakāvasatha)。阿难询问佛陀,在那提迦去世的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和几位优婆塞(居士),他们死后的去处。佛陀一一作了回答。然后,佛陀说道:
人之有死,不足为奇。但是,凡有人死,你都要询问如来这个问题,那就不胜其烦。因此,阿难!我为你宣讲“法境”(Dhammadāsa)。圣弟子掌握了它,如果他愿意,可以自己宣布:“我已灭地狱道,我已灭畜生道,我已灭饿鬼道,我已灭恶趣,我已入预流,我已得不堕法,必定成正觉。”
什么是法境?阿难!圣弟子坚信佛陀:“这位世尊是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陀,世尊。”坚信佛法:“世尊说法微妙,有目共睹,随时显现,门户广开,导向涅槃,智者皆能亲证。”坚信僧伽:“世尊的弟子僧伽善于修行,正直修行,合理修行,正确修行,修成四双八辈 [②] 。世尊的弟子僧伽值得供养,值得招待,值得施舍,值得敬拜,是世上无上福田。”具足圣者热爱的戒律,不残不破,不染不污,趋向解脱,为智者赞扬,不求来世,入于三昧。阿难!这就是法境。圣弟子掌握了它,如果他愿意,可以自己宣布:“我已灭地狱道,我已灭畜生道,我已灭饿鬼道,我已灭恶趣,我已入预流,我已得不堕法,必定成正觉。”
佛陀在那提迦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吠舍离城,住在菴婆波梨林(Ambapālivana)。妓女(gaṇikā)菴婆波梨听说佛陀住在她的芒果林,驾车前来邀请佛陀第二天吃饭。佛陀以沉默表示同意。菴婆波梨向佛陀致敬后,驾车返回。这时,吠舍离城离车人(Licchavi)得知佛陀住在菴婆波梨林,也驾车前来,恰好遇见返回的菴婆波梨。他们得知菴婆波梨已经邀请佛陀第二天吃饭,便说道:“菴婆波梨,我们给你十万金币,换给我们这次供养。”菴婆波梨回答说:“哪怕你们给我整座吠舍离城,我也不换这次大供养。”
离车人听后,深感屈辱。他们依然驾车前往菴婆波梨林。到了那里后,佛陀为他们说法。然后,他们邀请佛陀第二天吃饭。佛陀告诉他们说:“我已经接受妓女菴婆波梨邀请明天吃饭。”他们听后,深感屈辱。但他们已经听了佛陀说法,高兴满意,向佛陀右旋行礼,告辞离去。
第二天,菴婆波梨侍奉佛陀吃饭后,把她的芒果林僧送给佛陀和僧团。佛陀接受芒果林后,为菴婆波梨说法。菴婆波梨备受鼓舞,满怀喜悦。
佛陀在菴婆波梨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贝卢婆村(Beluvagāma),住在那里。佛陀吩咐众比丘说:“你们在吠舍离城周围或依靠朋友,或依靠熟人,或依靠同伴,度雨安居,我就在贝卢婆村度雨安居。”众比丘遵命而行。
佛陀在度雨安居期间,得了重病,剧痛濒死。但是,佛陀保持清醒,守住意念,忍住病痛,毫不怨忿。当时,佛陀心想:“我不告诉侍从弟子,不告别僧团,就进入涅槃,那样不合适。我应该用意志克服病痛,延长生命。”这样,佛陀的病痛缓解。
佛陀病好不久,出屋坐在屋荫下。阿难前来看他,说道:“我一向看到世尊安适,看到世尊健康。一旦看到世尊生病,我仿佛浑身发软,头昏眼花。但我想到世尊不会不告诉僧团就进入涅槃,才稍许安心。”
佛陀说道:
阿难!僧团对我有何期望?我已示法,不分内外。阿难!如来之法,没有“师拳” [③] 。肯定有人会认为我领导僧团,僧团依靠我,我应该对僧团留下训示。然而,如来不这么想,因此,怎么会对僧团留下训示?阿难!我已经年迈衰老,我的旅途已经到达终点,我的寿数已满,达到八十。如来的身体已如一辆破车,要扎紧皮带,才能前进。阿难!如来只有不思念一切相,灭寂各种受,入无相心三昧,如来的身体才能安适。
因此,阿难!你们要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阿难!比丘怎样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比丘要于身观身,精进努力,保持清醒,守住意念,摒弃尘世的贪欲和忧恼。同样,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精进努力,保持清醒,守住意念,摒弃尘世的贪欲和忧恼。阿难!就这样,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阿难!在现在或在我去世后,凡是愿意学会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以自己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以法为岛屿,以法为庇护,不以别人为庇护,他们将成为最杰出的比丘。
一天早上,佛陀前往吠舍离城乞食,乞食回来,吃完饭后,吩咐阿难带上坐垫,一起到遮波罗塔(Cāpālacetiya)去度过几天,到了那里,佛陀坐下后,对阿难说道:“任何人只要修四神足,坚持不懈,以它们为运载工具,以它们为基础,精通熟练,如果他愿意,就能活上一劫或者一劫以上。阿难!如来修四神足,坚持不懈,以它们为运载工具,以它们为基础,精通熟练,如果如来愿意,就能活上一劫或者一劫以上。”
尽管佛陀做出这样明显的暗示,而且一连说了三次,阿难当时为摩罗所障,没有理会。他没有请求佛陀说:“为利益众生,为怜悯世间,为造福神和人,请世尊活上一劫。”而后,佛陀吩咐阿难说:“你可以走了。”阿难起身离开,坐在附近的一棵树下。
阿难离开后,摩罗来到佛陀那里,说道:“现在,请世尊进入涅槃吧!现在到了世尊进入涅槃的时候。”摩罗还提醒佛陀说:“过去世尊曾经说过‘我的梵行尚未成就,尚未繁荣和普及,尚未广为流布,我还不能进入涅槃’。而现在世尊的梵行已经成就,已经繁荣和普及,已经广为流布。请世尊进入涅槃吧!现在到了世尊进入涅槃的时候。”摩罗说完后,佛陀回答说:“摩罗!你可以安定了。如来不久就要进入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就要进入涅槃。”
佛陀作出进入涅槃的决定,顿时大地震动。阿难心想:“真奇怪!怎么会发生大地震?”于是,阿难前去询问佛陀地震的原因。佛陀回答说:“地震有八因缘。哪八种?地在水上,水在风上,风在空间。大风狂吹,引起水动,水动引起地震,这是第一因缘。有沙门婆罗门具有神通,控制住心,或有天神具有大神通和大威力,修地想少,修水想多,引起地震,这是第二因缘。菩萨从兜率天投身母胎,引起地震,这是第三因缘。菩萨从母胎降生,引起地震,这是第四因缘。如来达到无上正等觉,引起地震,这是第五因缘。如来转动无上法轮,引起地震,这是第六因缘。如来决定舍弃寿命,引起地震,这是第七因缘。如来完全弃离,进入无余涅槃,引起地震,这是第八因缘。”接着,佛陀还为阿难讲述了八众、八胜处和八解脱。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他过去在尼连禅河畔尼拘律树下时,摩罗就曾请他进入涅槃。他当时没有同意。今天,摩罗又来请他进入涅槃。他已经告诉摩罗,他三个月后就要进入涅槃。阿难听后,请求佛陀道:“世尊!为利益众生,为怜悯世间,为造福神和人,请世尊活上一劫。”阿难一连请求三次,佛陀都不同意。佛陀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不能食言。
佛陀吩咐阿难召唤吠舍离城附近的比丘,在大林重阁讲堂集合。佛陀在重阁讲堂,对众比丘说道:“我凭通慧获得的诸法,我已经教给你们。你们应该很好地掌握、修习和广为传布,让梵行长久保持,利益众生,怜悯世间,造福神和人。我凭通慧获得的诸法有哪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众比丘!我要告诉你们,诸行是坏法,你们要精进努力,不放逸。如来不久要进入涅槃。如来三个月后就要进入涅槃。”然后,佛陀念偈颂道:
我已年老命无多,
我将离去自归依,
众位比丘莫放逸,
遵奉戒规具正念,
守护己心入三昧,
精进努力住法律,
灭迹痛苦脱轮回。
然后,佛陀前往般荼村(Bhaṇḍagāma)。在般荼村,佛陀对众比丘说道:“我和你们由于没有觉悟四法,长期轮回流转,哪四法?戒、定、慧和解脱。而一旦觉悟这四法,我和你们就断绝对有(存在)的贪恋,排除对有(存在)的趋向,不会再有(存在)。”
佛陀在般荼村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诃提村(Hatthigāma),又前往菴波村(Ambagāma)和阎浮村(Jambugāma)。然后,佛陀又前往薄伽城(Bhoganagara),住在阿难塔(Ānandacetiya)。在那里,佛陀为众比丘宣讲四大教诫(Mahapadesa);凡有比丘说他在某处听世尊说,在某处听某些比丘说,在某处听某些长老说,或者在某处听某位长老说,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教诲。你们既不要赞同,也不要反对,而应该记清词句和含义,与经和律对照核实。如果不符合经和律,就可以说:“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某位比丘、某些比丘、某些长老或某位长老记错了。”如果符合经和律,就可以说:“这确实是世尊所说,某位比丘、某些比丘、某些长老或某位长老记得不错。”
佛陀在薄伽城住了一段日子后,前往波婆城,住在铁匠之子纯陀(Cunda)的菴婆林(Ambavana)。纯陀前来邀请佛陀第二天吃饭,佛陀以沉默表示同意。第二天早上,佛陀手持衣钵,与众比丘一起前往纯陀家里吃饭。佛陀坐下后,对纯陀说道:“把你准备好的软猪肉 [④] 给我吃,纯陀!把你准备好的其他食物给众比丘吃。”纯陀遵命照办。然后,佛陀对纯陀说:“把吃剩的软猪肉埋在坑里。我看在这世上,包括天神、摩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神和人,除了如来,谁吃了它都不能消化。”纯陀遵命照办。佛陀为纯陀说法后,起身离去。
而佛陀吃了纯陀供养的食物后,发赤痢,剧痛濒死。他保持清醒,守住意念,忍住病痛,毫无怨忿。而后,佛陀前往拘尸那罗(Kusinārā)。途中,佛陀在路旁一棵树下休息。他吩咐阿难:“请为我取些水来。我口渴,想喝水。”阿难告诉佛陀刚才有五百辆车过河,河水已被车辆搅浑,建议佛陀去不远处的迦俱多河(Kakutthā)喝水。而佛陀依然吩咐阿难去取水。阿难持钵去取水,到达河边,河水变清。阿难惊奇不已。他取水回来,请佛陀喝水,并赞叹道:“真奇妙,世尊!这是如来的大神通,大威力。”
这时,阿罗逻·迦罗摩的弟子末罗子布古沙(Mallaputta Pukkusa)从拘尸那罗沿路走来,看见佛陀坐在树下。他赞叹佛陀道:“真奇妙,世尊!出家之人,如此平静!”他告诉佛陀说,过去阿罗逻·迦罗摩在路旁大树下休息时,路旁经过五百辆车的商队,他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而佛陀告诉布古沙说,他过去住在阿突摩(Ātuma)的壳皮仓(Bhusāgāra)时,天降暴雨,电闪雷鸣,他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布古沙请求皈依佛法僧,并赠送佛陀两件金色衣裳。佛陀说道:“一件给我,一件给阿难。”然后,佛陀为布古沙说法,布古沙高兴满意,向佛陀右旋敬礼,告别离去。
布古沙走后,阿难把那两件金色衣裳披在佛陀身上。而这两件衣裳仿佛失去光泽。阿难说道:“真奇怪,世尊!世尊的肤色如此光洁,这两件金色衣裳披在世尊身上,仿佛失去光泽。”佛陀说道:“正是这样,阿难!在两种时刻,如来的肤色格外光洁。哪两种时刻?一是在如来获得无上正等觉之夜,二是在如来进入无余涅槃之夜。阿难!今夜末更,在拘尸那罗的末罗族的沙罗林中的沙罗双树间,如来要进入涅槃。来吧,阿难!让我们一同前往迦俱多河。”
佛陀与众比丘一起,前往迦俱多河。在那里沐浴饮水后,前往菴婆林。到了菴婆林,佛陀吩咐纯陀说:“请把我的上衣四叠铺下。我累了,要躺下。”纯陀遵命照办。世尊右侧躺下,呈狮子睡眠状,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保持清醒,守住意念,想着起身的时间。而纯陀坐在佛陀前。
这时,佛陀对阿难说道:“可能有人会说:‘纯陀!如来吃了你的供养食,进入涅槃,你没有功德,没有利益。’引起纯陀心生悔恨。你应该解除他的悔恨,说道:‘纯陀!如来吃了你的供养食,进入涅槃,你有功德,有利益。我听世尊亲口说过,有两种供养食就有同样的功果和果报,而且比其他的供养食具有更大的功果和果报。哪两种?一种供养食,如来吃后获得无上正等觉;另一种供养食,如来吃后进入无余涅槃。铁匠之子纯陀积累的功德会导致长寿、种姓、幸福、名誉和天国。’”说完,佛陀念偈颂道:
施舍者增长功德,
自制者不生怨忿,
善知者能弃罪恶,
贪瞋痴灭入涅槃。
然后,佛陀与众比丘一起前往熙连禅河(Hiraññavatī)彼岸拘尸那罗城的末罗族的沙罗林。到了那里,佛陀吩咐阿难说:“请为我在沙罗树间铺座,头朝北,我累了,想要躺下。”阿难遵命照办。佛陀右侧躺下,呈狮子睡眠状,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保持清醒,守住意念。
这时,虽然不是花季,沙罗树鲜花竞放,洒落在佛陀身上,以示崇敬。天上也撒下曼陀罗花和檀香粉,奏乐唱歌,以示崇敬。佛陀对阿难说道:“这些并不是对如来的崇敬;比丘或者比丘尼,优婆塞或优婆夷,通晓法和次法,依法而住,正确修行,随法而行,这才是对如来最高的崇敬。”
优波婆那(Upavāṇa)正站在佛陀前面,为佛陀扇扇。佛陀吩咐他说:“走开,比丘!不要站在我前面。”阿难心想,优波婆那长期侍奉佛陀,接近佛陀,为什么佛陀在临终时刻,要他走开?阿难询问佛陀这个问题。佛陀回答说,十方世界众天神都来观看如来涅槃,挤满沙罗双树周围十二由旬,优波婆那站在前面,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接着,阿难对佛陀说道:“过去,众比丘在各地度雨安居后,都来看望如来,我们也得以见到众比丘前来看望和侍奉如来。世尊去世后,就不能这样了。”佛陀告诉阿难说,有四处,虔信的善男子、比丘、比丘尼、优婆赛和优婆夷可以谒见参拜——“如来生处”、“如来成正等觉处”、“如来转无上法轮处”和“如来入无余涅槃处”。
阿难又问佛陀:“世尊!我们怎样对待女人?”“不要看到他们,阿难!”“世尊!如果我们看到了,怎么办?”“不要和她们说话,阿难!”“世尊!如果我们和她们说话,怎么办?”“守住意念,阿难!”
阿难又问佛陀:“我们应该怎样供养如来舍利 [⑤] ?”佛陀回答说:“阿难!你们不要为供养如来舍利费心。你们要关注自己的善事,致力自己的善事,精进努力,心不放逸,做好自己的善事。有信奉如来的刹帝利智者、婆罗门智者和家主智者,他们会供养如来舍利。”“但是,世尊!人们应该怎样供养如来舍利?”“阿难!就像供养转轮王舍利那样供养如来舍利。”“但是,世尊!人们怎样供养转轮王舍利?”“阿难!人们给转轮王舍利裹上一层新布,再裹上一层优质棉布,再裹上一层新布,这样,一直裹上五百层。然后放进一个注油的铁棺,再把铁棺放进一个注油铁榔,堆积香木,燃烧舍利。【按:这里所说的“舍利”,是指遗体。下文所说建塔供养的“舍利”,是指遗骨。】然后,在四条大路交叉地点,建起转轮王塔。阿难!就像供养转轮王舍利那样供养如来舍利。在四条大路交叉地点,建起如来塔。凡在那里供奉花鬘、香料或涂料,诚心敬拜,能常得福利。”
佛陀还告诉阿难,应该为四种人建塔——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辟支佛、如来声闻和转轮王。因为大众想到这是世尊阿罗汉正等觉之塔,这是世尊辟支佛之塔,这是世尊声闻之塔,这是转轮王之塔,他们的心就会变得清净,身坏命死后,就会生于善处和天国。
阿难进屋,手把门闩,站着哭泣道:“我还是个学子,学业未竟,我的慈师就要进入涅槃。”佛陀吩咐一个比丘叫回阿难。佛陀安慰阿难道:“别悲伤,别哭泣,阿难!我不是反复说过?我们必定与亲爱者分离。凡出生者,存在者,聚合者,必定毁坏。怎么可能不毁坏?阿难!你长期侍奉如来,身业仁慈,有利有福,不二无量;口业仁慈,有利有福,不二无量;意业仁慈,有利有福,不二无量。你积有功德,阿难!你继续保持精进努力,很快就会达到无漏(脱尽烦恼)。”
佛陀吩咐阿难说:“你去拘尸那罗,告诉末罗族人,如来于今夜末更进入涅槃。请他们快来,以免事后因没有见到如来而后悔。”阿难遵命照办。末罗族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些人披头散发,一些人伸出双臂,一些人倒地翻滚,痛哭如来涅槃过早。他们来到沙罗林。阿难心想,如果末罗族人一个一个顶礼世尊,整夜时间也不够。于是,阿难让末罗族人一批一批顶礼世尊,在初更便顶礼完毕。
这时,有位游行僧,名叫须跋陀(Subhadda),住在拘尸那罗。他听到佛陀于今夜末更进入涅槃的消息,来到沙罗林,对阿难说道:“我曾听年长游行僧师弟子说,如来、阿罗汉、正等觉于世稀有。今夜末更,沙门乔达摩就要进入涅槃。而我有疑难。我相信沙门乔达摩能为我说法,解除我的疑难。阿难!请让我见见乔达摩。”须跋陀一连请求三次,阿难都回答说:“行了,朋友须跋陀!不要打扰如来。世尊身体疲乏。”佛陀听到阿难和须跋陀的对话,吩咐阿难道:“行了,阿难!不要阻拦须跋陀,让他来见如来。阿难!须跋陀前来求知,不会打扰我。我能解答他的问题,他听了就会理解。”
须跋陀向佛陀敬礼后,坐在一边,询问佛陀道:“尊者乔达摩!有些沙门婆罗门领导僧团,是著名的导师和教主,受到众人推许,诸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珊阇耶毗罗胝子和尼乾陀若提子,是否像他们自称的那样通晓一切?或者,是否他们之中有些人通晓一切?”佛陀回答说:“行了,须跋陀,你不必问‘是否像他们自称的那样通晓一切?或者,是否他们之中有些人通晓一切?’我为你说法,须跋陀!请认真听着。”
于是,佛陀说道:“须跋陀!凡是法和律中,没有八正道,也就没有第一沙门,没有第二沙门,没有第三沙门,没有第四沙门 [⑥] 。凡是法和律中,有八正道,也就有第一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这里的法和律中有八正道,因而只有在这里有第一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在其他学说中,没有这些沙门。须跋陀!只要众比丘在这里正确生活,这个世界就不会缺少阿罗汉。”随即,佛陀念偈颂道:
二十九岁我出家,
寻求善道,须跋陀!
自从出家到现在,
五十一年已过去;
游行正理正法地,
此外无处有沙门!
须跋陀听后,说道:“妙极了!世尊!妙极了!世尊以种种方式说法,就像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给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举着灯,让有眼者能看到东西。我要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团。我请求在世尊面前出家,受具足戒。”而佛陀说道:“须跋陀!过去凡有外道按照这里的法和律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先要别住四个月。四个月后,众比丘表示满意,才能准予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但是,我也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须跋陀听后,说道:“世尊!既然过去凡有外道按照这里的法和律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先要别住四个月。四个月后,众比丘表示满意,才能准予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那我愿意别住四年。四年后,众比丘表示满意,我才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佛陀吩咐阿难说:“可以让须跋陀出家。”阿难遵命接受须跋陀出家。这样,须跋陀成为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
然后,佛陀对阿难说道:“你们可能会想:‘导师言毕,我们不再有导师。’但是,你们不要这样想。在我逝世后,我所教导的法和律就是你们的导师。阿难!直到现在,比丘互相之间称呼‘朋友’(āvusa,或译‘兄弟’)。在我逝世后,不要这样,年长比丘可以称呼年轻比丘名字、族姓或‘朋友’,而年轻比丘应当称呼老比丘‘尊者’(bhante)或‘具寿’(āyasmā,或译‘长老’)。阿难!在我逝世后,如果僧团愿意,可以取消一些琐屑的学处(戒规)。阿难!在我逝世后,对于车匿 [⑦] 比丘要处以梵杖(brahmadanda)。”
阿难问道:“世尊!何为梵杖?”佛陀回答说:“无论车匿比丘想要什么,说什么,阿难!众比丘不要理他,不要劝他,不要训他。”
然后,佛陀对众比丘说道:“哪位比丘对于佛法僧,对于道和步骤,有什么疑问,请提出。不要事后后悔:‘我们和导师面对面时,我们没有当面问清世尊。’”佛陀一连说了三次,众比丘静默无语。于是,佛陀对众比丘说道:“或许你们出于对导师的敬重,不提问。那么,你们可以像朋友对朋友那样提问。”众比丘仍然静默无语。这是,阿难对佛陀说道:“真奇妙,世尊!我深信没有一位比丘对于佛法僧,对于道和步骤,有什么疑问。”佛陀说道:“阿难!你出于信任这样说。而如来完全知道在僧团中,没有一位对于佛法僧,对于道和步骤,有什么疑问。这五百位比丘,甚至最后一位,都能达到预流,得不退法,必定成正等觉。”
然后,佛陀对众比丘说道:“现在,我告诉你们,诸行是坏法,你们要精进努力,心不放逸。”这是佛陀最后的说法。
然后,佛陀进入初禅,从初禅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进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进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进入无所有定,从无所有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进入灭想定。这时,阿难对阿难律说道:“尊者!世尊已经进入涅槃。”阿那律说道:“不!朋友!世尊还没有进入涅槃,他已经进入灭想定。”
接着,佛陀从灭想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从非想非非想定进入无所有定,从无所有定进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进入空出定,从空出定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进入初禅,从初禅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进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佛陀最终进入涅槃。
佛陀进入涅槃时,大地震动,令人惊恐,毛发直竖,天上鼓声回荡。
佛陀进入涅槃,阿那律念偈颂道:
如此心定者,无须入出息。
无欲则平静,牟尼命断绝,
他以不动心,忍住诸种受,
心已得解脱,犹如灯火灭。
佛陀进入涅槃时,阿难念偈颂道:
此刻有恐怖,令人毛发竖,
具备一切德,正等觉涅槃。
佛陀进入涅槃时,一些尚未离欲的比丘伸臂痛哭,倒地翻滚,说道:“世尊涅槃过早!”而一些已经离欲的比丘保持清醒,守住意念,说道:“诸行无常。”阿那律对众比丘说道:“行了,朋友们,别悲伤!别哭泣!世尊不是说过?我们必定与亲爱者分离。凡出生者,存在者,聚合者,必定毁坏。怎么可能不毁坏?”
阿那律和阿难互相说法,度过夜晚余下时间。然后,阿那律吩咐阿难去拘尸那罗,通知末罗族人世尊已经进入涅槃。末罗族人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悲伤哭泣。他们来到沙罗林,一连六天,用歌舞、音乐、花鬘和香料供奉佛陀遗体。第七天,末罗族八位头领把佛陀遗体从北门抬到城中,出东门抬到城东,把佛陀遗体安放在天冠塔(Makuṭabandhana)。末罗族人按照火化转轮王的方式替佛陀裹尸下棺,堆积香木。末罗族四位头领用火点香木,香木不燃。这时,摩诃迦叶(Mahākassapa,或译大迦叶)与五百比丘从波婆城来到拘尸那罗,途中闻讯佛陀进入涅槃,立刻赶来天冠塔,向佛陀遗体右绕三匝,合十行礼。随即,香木不点自燃。
佛陀遗体火化后,皮肉筋髓荡然无存,只剩下舍利。末罗族人把佛陀舍利安放在集会厅,以矛作栅栏,以弓作围墙。一连七天,用歌舞、音乐、花鬘和香料供奉佛陀舍利。
各地闻讯佛陀进入涅槃,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分得一份佛陀舍利,建塔供养。在婆罗门头那(Doṇa)主持下,舍利平均分作八份,摩揭陀的阿阇世王、吠舍离的离车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罗迦波的跋离族、罗摩伽摩的拘利族、吠特岛的婆罗门、波婆的末罗族和拘尸那罗的末罗族,各得一份。头那本人留下舍利瓶(Kumbha,或译罐)。毕钵的孔雀族使者来晚了,只能取回骨灰。这样,各地共建起十座塔,其中八座是舍利塔,一座是瓶塔,一座是灰塔。[⑧]
[①] 与汉译《长阿含经》第2《游行经》相应。
[②] 四双八辈即四向四果——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
[③] 手作握拳,意为手中藏有什么,没有“师拳”,意思是老师并未隐藏什么。
[④] 软猪肉,巴利语原文为sūkaramaddara,由sūkara(猪)和maddara(梵语为mārdara,柔软)两词组成。汉译《游行经》译为“旃檀树耳”即旃檀树上的木耳。
[⑤] 舍利(Sarīra)意谓身体、遗体和遗骨。
[⑥] 这些是指四沙门果——预流、一来、不还和阿罗汉。
[⑦] 车匿(Channa,或译阐怒),原是佛陀身为太子时的车夫,后随佛出家,在僧团内经常不顺威仪,不受教诫。
[⑧] 《长尼迦耶》Ⅱ﹒72-16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