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一)逍遥游
写在前面:《庄子》这本书我是第一次读,很多内容不一定都是符合学术趋势的。在比较了各个版本以后,决定选择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来进行阅读。在这方面陈先生也的确是学术方面的一个权威,可以信赖。但是,读书,读的是什么?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有所恃,有所出,乃至有所依。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皈依。时代发展了这么久,我们总会明白一个道理,历史都是相似的。既然历史相似,人也相似,那么我们能单纯的以为三皇五帝乃至文武二王,甘棠之颂就真的如世人所刻画的最理想的形象吗?流传不已,世世代代为人称颂的书籍,之所以还能见到,是因为其中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所以才会成为一个标杆,成为一个偶像,当我们身处泥淖的时候告诉我们何为戒,当我们身处云端的时候告诉我们何为度,当我们面对灯红酒绿告诉我们何为真,当我们迷茫追寻的时候告诉我们如何不迷失方向。明白了这些,才能懂得古人古言真正的含义,它依赖于但不应该局限于文字训诂,因为真正的意,是靠心灵感悟的。在一个大体的方向中,读出自己理解的意,并且有益于心灵的指引,你就读出了自己的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也是最广为熟知的一篇。很多人,对这一篇的解释都说是为了让人追寻无所依,独立于世俗之外的境界。我想恐怕不是的,经典中的信仰更多的是帮助人解决生活中的心灵困境,如果目的是为了让人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大概就要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陈先生对这一篇的概括我非常的认同:
“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於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这一篇分为三个小部分,每一部分互相独立但又有所关联。
第一部分就是我们课本上学习的那一部分,往往会被其中庞大数字以及描绘的壮阔场面而欺骗,总觉得鲲和鹏都是硕大无比的。而今,重读才知道自己被想象欺骗的有多么惨。其中的鲲,仅仅指的是一个小鱼子。就是这么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鱼子,庄子却将它置身于北冥之中,紧着着三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第一句中就会产生一些小小的疑惑,鲲,既然是一个小小的鱼子,又何以说它“不知其几千里也”呢?是因为这几句话其实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一个小鱼子长大为不知几千里的鲲,又从鲲化而为鹏。更值得注意的是鲲是生长在“北冥”的鲲,只有这样茫然无边的大环境,才足以承担鲲的成长。有人说,庄子用鲲象征道,只有在不断的积累,吸收的过程中,道才会不断的成长。然而这种增长并非到化为鹏就结束了,虽然它脱离了一个必须依赖北冥才得以壮大的束缚,但是若非“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也无法到达“天池”。这个时候的它虽然足够强大,但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时庄子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耶?祈愿无所至极耶?”当他往下看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这个疑问。
下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认为这一段才是本篇文章的第一个观点:厚积薄发。庄子连续用水负大舟,风负大翼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只有长时间的深厚积累,才能够承担起自己的梦想。这一段与《荀子·劝学篇》的“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他才着重强调了“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然而,在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的路上,你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又该如何去处理呢?于是有了下文几个有名的论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之辩”,只有当我们懂得了当自己到达的高度已经不是昔日之人所能理解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服他们,让他们理解。而是如《列子》等书籍中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道不及于下。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理解,无论你怎么讲,他都只会认为你的想法太过于不切实际。可是实际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眼前的状况,不是别人眼中的状况。懂得了“不匹众人”,内心才能安定。所以庄子在这个时候告诉了他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但是这种道理,他并不仅仅是告诉可以扶摇九万的鲲鹏的,是告诉蜩与学鸠在内的所有的人。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个地方取得了成就,就认为自己有批评他人的权利;也不能因为自己追寻着大道而行就让所有的人效仿。宋荣子笑了,他笑什么?蜩与学鸠之类的人罢了。我们应该保持的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让自己免于名利权势等方面的束缚,只记得修身而已。这也是《大学》中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再简单一些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这所有的前提,都是明白自己所要去的地方是什么,让内心安定,能平静的面对周遭的是是非非。
但是,在我们坚持方向的同时,还应记得,鲲鹏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是因为他借助了水与风的力道,善假于物是君子成长的必然途径,然而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不应该局限于“所待”的。于是,庄子用列御寇的御风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牢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的处境,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告诉了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困境: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只有真正的能随意利用天地之正,驾驭六气,遊于无穷,才能免于有所待的困窘。因此,当我们忘记自己本身,忘记自己的功劳,忘记所加之名,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才能在面对“天下这样的诱惑之时”,如许由般说出“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 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的话。借用肩吾与连叔的问答对这个道理做了总结: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不争人之所争,不为人之所为,不以物为事,而专注于最根本的事物,使天下道法自然。就像藐姑射之山所居之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最根本的事情符合于自然,才能不为所累。所以“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无为而治,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无为,是否真的等同于无用呢?不然。
庄子借用大瓠之瓢有用与无用,臃肿而不中绳墨之树有用无用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有不顺应天道的使用。到这里《庄子·逍遥游》第一篇就结束了,看似分裂,但其实井然有序。厚积薄发的成长,依赖现有条件以待时而发达到自己的目标,如何在面对是非时保持自己的方向,只有脱离了外物所累,才能不必待时,随心所欲,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正实现“逍遥游”。
网友评论
多分几段看着舒服些,
另外,建议多试试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