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来倾听,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来感受,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自己,你的喜怒哀乐,并不重要。
小A跟我说聊一聊的时候,我想她可能是在哪里受挫了,然而她跟我说:小姐姐,我觉得很孤独,孤独到反胃的那种。我很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都乐观开朗,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元气满满。她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没人愿意听我的,没有人理解,没有人陪伴。我突然明白了她为什么孤独,因为没有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没人真正听进去自己的话。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刷微博看到的郑爽在《这就是铁甲》录制现场发火的视频。我不太看综艺,但是蛮好奇是什么原因能让人如此情绪失控,点进去看了才知道,是因为裁判不公正,在她的队伍比赛过程中,裁判读秒读慢了,是真的慢,1秒读出2秒的感觉。
她大声喊:读秒读慢了。喊了好几遍,没人理她,包括就在她旁边的张一山、撒贝宁。她接着质问:刚刚怎么读秒的?怎么读秒的?还是没人理他。她很无奈,站起来说:我说话有人听见吗?有人尊重我吗?还是没人理她。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的话就当别人傻子呀!我一直都尊重比赛的规则!但是你们呢?尊重过我的队伍吗? 每次,都是我的队伍是最惨的,每次都要面临淘汰,我有说过我作为优胜者我有什么优势吗?可是你们给我最基本的尊重了吗?刚刚怎么读秒的!我真的生气了!”看视频的时候,我觉得她快要哭出来了。
我想,那一刻,她应该很孤独吧,明明在场那么多人,却没有人听她说话,声嘶力竭吼出来,像是面对没有回音的山谷。就像有时候在人群中,却觉得自己身在凌空,一无所有。孤独的感觉大抵相似。
小A说:曾经被一个男生当众扇耳光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看着,没有人站出来帮一帮,可是明明是为了帮助朋友啊,为什么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孤立无援呢?我去问,我去沟通,没有人听我说话。
明明是他们不对,明明是他们伤害了人,他们却说不是。就像撒贝宁对郑爽说:我们读秒的时候也是这样;就像有人对小A说:你能不能懂事一点?他们会说,这不是针对你,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你为什么要这样想?你怎么能这样想?这就是一件小事呀,你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
没有人来倾听,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来感受,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自己,你的喜怒哀乐,并不重要。
这个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一个人可以活成一只队伍;如果不合群,那一定是群不适合你;如果不适合,那就舍弃……
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下,『做自己』被放大,被强化,被推到一个不敢下来的位置。优点帮助你进步,缺点是你可爱的地方,悦纳自己成了必修课。然而说的人多了,难免矫枉过正,谦卑和内省被逐渐淡忘,反正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理解和共情被渐渐舍弃,反正网络这么方便,信息这么通畅,我跟你玩不来,就跟其他人玩,我现实中玩不转,就在网络中玩,尤其主播小姐姐那么温柔可爱。于是我们不再畏惧,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舍弃,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找到替代品,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
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当这些slogan遇上了这个太快太快的时代,就没那么好了。你还会去关心你身边小A小B小C为什么流泪吗?你会不会花时间去了解她理解她,去体会她的感受?不会了,你只会问她怎么了,如果她说和男朋友吵架,你会从脑海中找出一句金句告诉他,男人统统不值得你流泪,让你流泪的都是渣男,趁早离开;如果她说工作上受委屈了,你会把刚刚从职场成功学中学到的告诉她:哭没有用,你老板不相信眼泪,你要做的是赶紧提升自己,让他打脸。过程不再重要,因为结果都是相似的。
可是你说的那么有道理,小A还是很难过,于是你怒其不争,小A更难过。世界上又多了两个孤独的人。
这些slogan如此有道理,在互联网快速传播反复传播,『做自己』成了政治正确。你要过于依赖你的父母爱人,你就会被看不起,就不是新时代自立自强的女性;你不敢承认你的软弱和任性,因为软弱也没人看。你拒绝去深入了解一个人,因为没什么用,我们最终都只有自己,世间的悲欢与你无关,你不再去倾听别人,尽管你也是孤独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自己给自己做药。
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些孤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