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陈胜派出五路大军分兵进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五路大军如何上演各自的精彩大戏。
封上柱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第四路大军魏人周市(fú)带兵向北,夺取魏国故地。后面紧跟了一句话。
原文: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对这句话进行断句拆分。断句后应该是“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上蔡是地名,房君是房地的封君,蔡赐是人名,上柱国是楚国的官名,大致相当于丞相。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陈胜称王后,把这个叫蔡赐的上蔡人,也就是曾经房地的封君,封为当下这个张楚政权的丞相。
封武信君
根据《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首先来讲武臣为主帅的第二路大军。武臣带领着麾下3000人,从白马津渡过黃河。这个白马津渡口,在今天河南安阳滑县,但 是这个渡口并不在黄河上,不知道是记载有误还是另有隐情。这里距邯郸已经很近了,进入赵地后,这一支抗秦武装并不是靠军事实力攻城略地,而是靠游说当地豪杰来响应起义,就是凭借政治动员,兵力从3000迅速扩大到几万人,当年赵国的十几座城池不攻自破。武臣因此受封为“武信君”。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张仪也是受封为“武信君”,当年张仪受封的功劳恰恰是通过忽悠楚国而得来的,实在想不明白陈胜是怎么想的,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出吧。除了这十几座主动投诚的城池外,其余城池皆采取坚守政策,于是,武臣的军队准备攻打范阳。这时候范阳的蒯(kuǎi)彻来劝说武信君。
彻还是通
这位蒯彻在《史记》和《汉书》中都写作“蒯通”。这倒不是因为司马光疏忽,抄错了字,而是因为这位蒯彻的名字“彻”和汉武帝刘彻的“彻”是同一个字,所以汉朝的史书中的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均改为蒯通。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就积非成是了,都记作蒯通,但是司马光治学严谨,必须改正,所以搞得好像是司马光错了似的,我们必须要给司马光正名。
传檄千里
言归正传,蒯彻找到武臣说:“足下通过武力攻城去夺取城池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如果能不战而略地,通过一纸檄文就能平定千里,你认为行不行呢?”
武臣回答:“那要怎么样才能实现呢?”
蒯策说:“范阳令徐公,又贪又怕死,一定最先投降。你若把他当作十恶不赦的秦朝官员给杀了,那么后面的城池皆为固若金汤,就不容易攻下了。但是如果你能给他封侯,让他坐着豪华马车奔驰于燕赵之间,那么燕、赵的城池都会不战而降。”
武臣说:“善哉,这个法儿不赖。”
武臣听取了蒯彻的建议,按照这个策略,不战而降的城池多达三十多个。
孔鲋劝谏
根据《资治通鉴》的行文,交代完武臣大军取得的辉煌战绩后,突然来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记载。
原文:陈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博士孔鲋谏曰:“臣闻兵法:‘不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不可攻。’今王恃敌而不自恃,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陈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焉。”
这一段记载来得相当突兀。文中的周章和周文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为什么在这里就变成了周章呢?按照熊逸老师的说法是,这应该是司马光在编纂时出的一个纰漏,这段记载是出自《孔丛子》一书。我们就不去深究了。这段话的大意是提醒陈胜,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不要过于轻敌。但是陈胜并没有听进去。我想这段很突兀的记载可能是为了给后来陈胜的大败埋下伏笔。司马光更是要为帝王们敲响警钟,为了起到强烈的资治意义,对行文的严谨性也就适当让步了。
章邯登场
《资治通鉴》讲完上面一段很突兀的记载后,终于请出了这位力挽狂澜的大咖--章邯。原文记载得相当简略,但是这段记载非常重要。
原文: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二世乃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军,大败之。周文走。
周文大军一路打得非常顺利,队伍也在急剧壮大,打到函谷关时,已经有了战车千辆,步兵数十万人。大军已经抵达到了戏水岸边,这一下,秦二世再想假装看不见也不可能了,于是大惊,召集君臣,自己颤颤巍巍地说出了两个字:“奈何?”他当然没有办法,因为他的讳疾忌医,对当下乱局视而不见,秦国的两大主力军团一南一北都不在身边,现在都城咸阳大敌当前,主力军团却鞭长莫及。关键时刻名不见经传的章邯登上了历史舞台。章邯的职务是少府,少府的职责是为皇帝管理私家事宜。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像兴修宫殿和陵墓这类的大工程也归少府管。这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于是少府章邯在秦二世发出“奈何”二字的感慨时,其他众臣皆面面相觑,只有章邯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建议:“释放骊山徒,将其赦免,发给他们兵器,将骊山徒组建成军队抵抗周文大军。”秦二世马上同意了该方案,任命章邯挂帅,赦免骊山徒和人奴产子,抵抗楚军,楚军大败,周文逃走。
扭转颓势
自陈胜起义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大秦帝国这座摩天大楼已经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了,但是章邯却在它轰然倒塌前给大秦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让这个濒死的巨人,暂时脱离了危险。
就在章邯大败周文之后,北线的武臣大军又给楚王陈胜的内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