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居易的“分裂”

作者: 毛毛儿 | 来源:发表于2016-10-17 20:51 被阅读0次

白居易,太原人,字乐天。在我们的课本中,历来都是被评为“唐朝的伟大诗人”。白乐天以他平易通俗的语言,写下了诸多动人的诗篇。尤其以《长恨歌》与《琵琶行》两首,天下闻名。他与元稹二人的感情,也成了千古佳话,“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两人之间的书信与赠诗也是颇为感人。印象中,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并且写了大量有关民生的政治讽喻诗。

上完欧老师的课后,再回首白居易的诗名,真是多了几分意味深长的玩味。也大大改变了我对于白居易的固有印象。

先说说白居易的人生追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对读书人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打击。这也是长安出现在诸多诗人的诗作里的原因。而白居易所抱怨的是什么呢?“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乐天抱怨的更多的是,生活的困苦,远离政治中心的苦闷,往来无鸿儒的幽怨。这与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虽被贬却乐天向上,和王维的“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与乡野村夫也能相聊甚欢的境界,确实差距很远。

“琵琶行”全诗中,流传千古的除了对于音乐的神来之笔的描写外,被传诵最多的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很多学者认为,诗人将自己与天涯歌女相比,这是一种去阶级化,去边界化的作法,反映了他平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看法与理解。亦或是,历史上诗人的传统,逐臣弃妇的类比,借诗歌来抒发自己被贬的忧愁。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琵琶女的命运,究竟如何?她的遭遇又是否真的令人同情呢?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固然是令人感觉忧伤难过。可是她所梦到的少年事,又是何事呢?“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见,这位琵琶女至今魂牵梦萦的,依然还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容颜,无数酒客对她的追逐追求,酒酣耳热后的肆意挥洒。而这些,不过是欢场青楼间的寻常往事。“血色罗裙翻酒污”,真是可见当年琵琶女生活的奢侈挥霍,而如今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也不过是咎由自取的下场。因此可以说,琵琶女的身世,确有值得同情之处,但她的品格和水准,确实并不高贵,她的追求与理想,也只是停留在荣华富贵的层面。

既然琵琶女的水准可谓是“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白居易呢?前文已经提到,白居易的诗歌中流露出的对于被贬的态度,与王维苏轼的高下之分。但白居易确实也写过“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这样洒脱的诗句。琵琶女的“俗”,是否也能引申为诗人的“俗”呢?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分裂呢?

我的答案是,白居易确实也是“俗”。然而,这种俗,却又是大大可以理解的。并不影响他的诗才。

白居易的俗是潜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论证他的追求的“俗”。比如《琵琶行》一诗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无意识地将琵琶女与自己自比,相比的也正是琵琶女离开了京城的繁华,刺激到了白居易的远离京城与身着“青衫”。他的诗歌中多次提及自己的俸禄与他人的俸禄也是明证。另外,虽然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写过很多讽喻诗,然而这些讽喻诗在白居易的诸多诗歌中占到的比例,实在是少之又少。且并不能排除,当时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扬名,取得政治上的地位。再来,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虽然留下了诸多动人诗作。但元稹此人的人品不佳,文学史上已有论证。苏轼也评价二人为“元轻白俗”。白居易与元稹之间,与其说是友谊深厚,不如说是臭味相投也未可知。

评价到这里,也许你们会认为,我是在批评白居易的人格低劣,或者评价他的追求不够高尚。然而,我却要说,白居易的俗,为人之常情。

追求名利,追逐舒适的生活,利己主义,其实都是人之本性。又何来批评之理?相反,此次的学习,更让我感到人性的复杂,也对人们和自我,加深了理解与同情。人生而如此,然而,儒家士族文化里,又无形中为我们加诸了过多的束缚和规则。朱熹所推崇“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文化走到宋朝的极端表现,要求读书人们为国家读书,为百姓而活。反观唐代,虽然有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也应该容许有像白居易这样的追求名利的人存在。虽然白居易也曾写过洒脱的诗句,然而内心深处,他还未在经历世事后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与豁达。当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做到呢?

真正成熟的人,是选择你所要的,然后承担与负责。而一般的人性,则是怨天尤人,责怪他人。这节课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重新认识白居易,或者对于这种《琵琶行》失去原有的欣赏。而是希望我们能理解普遍的人性后,自省与反思。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成为了虚伪而幼稚的人呢?我们能否在经历世事后,变得更为成熟与洒脱呢?阅读文学的价值,不正是在这里吗?

PS:另外可以想想,我们怎么会对白居易与《琵琶行》有过原有的印象?那些印象是谁希望我们去行成的呢?契科夫的小说与话剧里,有着深刻的人性分析,可是我们的课本里,为何只选择他的讽刺小说呢?意识形态,是不是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整个思维系统呢?我们说的每句话,是不是都带有意识形态呢?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反思呢?这可以以后继续讨论哦。

相关文章

  • 浅论白居易的“分裂”

    白居易,太原人,字乐天。在我们的课本中,历来都是被评为“唐朝的伟大诗人”。白乐天以他平易通俗的语言,写下了诸多动人...

  • 第10《文艺报》3月1日

    《刘仁前作品浅论》

  • 男女之间深浅论:关于“好男人遍街都是”

    【老高的歪理谐说】 ⊶♆⊷ 男女之间深浅论: 关于“好男人遍街都是” 今天是浅论。 以前一直以为,女人心、海底针,...

  • 通俗的现代性:巴陇锋作品浅论(马聪敏)

    通俗的现代性:巴陇锋作品浅论 ...

  • ٩(ˊ〇ˋ*)و

    浅论电视剧《陈情令》中的艺术功能及其作用 浅论电视剧《陈情令》中的艺术功能及其作用 摘要:艺术的生产,对于人类...

  • 浅论盛唐前期诗人

    (一)浅论张九龄 开元贤相文功高,秋桂春兰共盛朝。 素淡清风吹不动,曲江源本亦离骚。 (二)浅论张说 四朝天子旧燕...

  • 喜.

    分裂日光布满在春天的甜 风儿它不受束缚 偶然想起了白居易的诗 忻悦的对晴空一吟 亦道春风为我来 莞尔一笑 望见天的...

  • 浅论

    那里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这是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释的词语,但是在当下这个浮躁,略显怪诞被极度...

  • 浅论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这是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释的词语,但是在当下这个浮躁,略显怪诞被极度物质化的世界里,...

  • 浅论

    最近电视剧《庆余年》大火,我也加入了追剧一族。这部电视剧也是一部穿越剧,虽然随着剧情的发展最终会告知我们这是一部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白居易的“分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ig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