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真的很高兴,有人因为亲子问题找我做教练,然而我也发现,一说到孩子,我无法保持中立,于是跟对方明确说明,把教练变成了一次探讨。不得不感谢L先生的这份包容与信任。
L先生有个上五年级的儿子,之前都是太太全职照顾,直到今年,太太重返职场,而后孩子也出现了学习不用心的状况。眼看中考临近,太太感到无能为力,于是L先生迎难而上,接管了孩子的学习。可是,效果不理想。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深刻道理,奖励孩子很想要,也知道考个好中学的必要性,可是真到做的时候,又原态复发。
身为母亲,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很多感触。咨询结束后,我给L先生写了一封信:
……
原谅我一说到孩子我就无法平静。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也是无数教育理念中的一种,且当作一个不同的视角呈现于你吧。
首先,关于你儿子出现的情况,你的归因是妻子上班后无法全心全意关注孩子,而你接手后,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想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你是否发现,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觉得没有你们的监管,孩子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一切的,他还不懂得怎么样做是最好的,是为未来负责的。即便他头脑中意识到了,他的自律也跟不上,对吗?
以上的话可能会让你不舒服,其实你也不想那么操心,可是孩子不同于成人,不然为什么要有监护人呢?
成长当然要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可以探讨,我们这些监护人到底要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独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在我看来,好的父母之爱就是让孩子在离开我们之后能够过上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首先,这个理想生活是他的,不是我们的。“汝之蜜糖,吾之砒霜”。这话是有些极端,只是借此表达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诉求。说到孩子,什么是他的理想生活,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去认真了解?如果了解了,我们又认同不认同?或者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么我们有没有创造机会让他更多地感知生活?
在我看来,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几乎是必然的,与你或者你太太的方法失效无关,也不会因为你和你太太的水平不同而结果有所不同。从孩子的角度看,不过是交接棒从妈妈手里转到了爸爸手里,反正不在自己手里。除非激发出他本人对未来生活的愿望,并愿意为了这个愿望而努力。
真实的不是他认同了你讲的道理却做不到,而是他用做不到来表达他并没有认同你讲的道理。
……
其实每个开明的父母心里都有一个天平,永远在纠结和拉扯:“我们想给的”和“孩子想要的”。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L先生,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
与所有的父母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