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直解】“心并不指是一块血肉,凡是知觉所在之处就是心。如眼睛有视觉,耳朵有听觉,手脚有触觉,这些知觉就是心。”
笔记
心学中的心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身之主宰
耳能听,目能视,四肢能动,其主宰都在心
“汝若为着耳目口鼻四肢,要非礼勿视听言动时,岂是汝之耳目口鼻四肢自能勿视听言动?须由汝心。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传习录上123)
良知之源,理之源泉
心是良知之源,知善恶、知是非、有恻隐、有羞恶、懂辞让
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宇宙之心,宇宙之灵明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传习录下253)
心之本体
诚意正心,正的是什么心?
格物致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学中的“心”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生理上的心脏,也不是单纯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本体论概念,涉及道德、认知、存在等多个层面。在王阳明心学中,“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
- 道德心: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是道德法则的根源和体现。人的心中本自有善,通过内省和实践,可以恢复和实现这种本善,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 认知心:心也是认知的主体,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认为真知必然导致行动,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心的实践来证实。
- 存在心:心是万物存在的根据,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因为心的感知和认识。这种存在是依赖于心的意识活动而言的。
- 宇宙心:心学还强调心与宇宙的内在联系,认为宇宙万物与人心是相互感应的。王阳明提出“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
实践心:心不仅是道德和认知的源泉,也是行动的动力。王阳明强调心的实践性,认为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心的真实状态才能得到体现和锻炼。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既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也是外在行为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理解“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去体验和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