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了300年的《红楼梦》,是人们公认的经典之作,是当今畅销一时的快销书望尘莫及的。
《红楼梦》引领着我们去看各种不同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段领悟“慈悲”的意义。“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置身红楼世界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就,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生命阶段的心境。宝玉关心每一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他是《红楼梦》中的菩萨。
读《红楼梦》,是一个学会宽容的过程。年少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的高傲、她的绝对、孤独和感伤;也喜欢史湘云和探春的才情、大方气度和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一读再读,看到的人物不再是宝钗、王熙凤等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薛蟠,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只是叙述,没有轻蔑和批判。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不喜欢什么人。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达到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外在又能与人随和相处的一种平衡,是大智慧。
《红楼梦》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尽管它被归属到古典文学之列。小说开始时,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人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黛玉进贾府时十二岁左右,想想我们周围这个年纪的人都在做什么,也许就理解了黛玉为什么动不动就哭,无缘无故就生气了,她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对自己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
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里面。然而,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人们大概是没有“青春”而言的。我们从小读的唐诗宋词,以及儒墨道法中的经典之作,多少都有些沧桑感。而红楼梦就很好地还原了青春的形态,青春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是一种浪漫,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梦幻、忧伤和不确定,充满爱的渴望,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