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主题理解的多元性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笔者今日讲到一篇课外阅读《百合花开》便实现了一次对主题的多角度挖掘。以下是片段课堂实录:
师:你觉得这篇文章是不是在赞美百合花的精神呢?
生:不是,文中还提到了父亲,提到了我的感情,所以不仅是赞美百合花,还有和父亲之间的亲情。
生:我觉得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生命的短暂、易逝,如文中写道了百合花的枯萎、凋零,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短暂。
师:花曾如此,人又怎样呢?
生:父亲也在20年前离我而去,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生:我觉得主题应该是赞美百合花顽强的生命力,在它凋零后依然能够再度焕发生机,从文中写那些绿苗像一支队伍能感受到百合花的生命力。
师:这两个同学角度截然不同,一个是觉得生命是短暂的,一个觉得生命是顽强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我们继续思考。
生:我觉得文章在告诉我们怎样热爱世界。文中说父亲教会我一朵花是怎么开放的,也教会我怎样热爱这个世界,从百合花的再度生长和父亲的逝去中我决出作者并没有完全地遗忘父亲,而是把他放在心中,虽然父亲已经逝去,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
师:让你想到了哪篇文章?
生:《永久的生命》。
师:文中什么是永久的?父亲陪伴过我的时光中,他给予我的什么是永久的呢?
生:爱。
师:生命是易逝的,但是爱可以永存。父亲离我而去,但是他教会我如何来热爱这个世界。从以上的发言中,我看到这几个同学的角度居然没有重复,而且能言之有理,很难得。同一篇文章,给大家的启迪是不同的。如果我来理解,我觉得文章的主题是表达对生命的感悟,百合花和父亲都曾陪伴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他们都不可能永久地陪伴我,那么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该怎么过呢?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结尾段。
生齐读结尾段。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们可以对那些美好的时光怀有一些念想,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也要有蓬勃的希望。
师:这又让我们联想到哪篇文章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语文学习,联想的能力很重要,它会使你的感受更深刻,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深入。这就是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精神的滋养。
反思:从考试的角度而言,对于主题的理解一般来说都是趋于一致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却想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文章主题的习惯。以此文而言,后面设计的问题很单一,且有些浅显,并未涉及到由百合花而人的深层的挖掘。文章读来,可以有很多感悟,学生所言皆有其理,我不想以一种标准答案来否定,况且,还没有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当很多人的目光放在赞美百合花精神的时候,我另辟蹊径,让学生去探寻更深更广的空间,这种做法,不知是否合理,却让我发现了一种乐趣,与学生一起赋予作品的主题更多可能性的乐趣。这或许是阅读的价值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