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课外阅读检测,不仅仅是学生的痛,也是老师的痛。因为一旦学生遇到课外阅读题,十有八九觉得有困难,做题情况往往不尽人意。课外阅读题犹如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头难以驯服的猛虎,让学生难之怕之。作为老师的我也在反思:课外阅读检测不就是课内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吗?我课堂上都讲过了呀!怎么一到用就不会了呢?静下心来想想,不难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课堂上我讲是讲了,学生真的听明白了,真的会运用了吗?对于一些学习死板的学生,可能就只会做课内的阅读,一到课外就完全懵了;对于语感差、理解感悟能力低的学生,仅仅课堂的讲解对他们来说只是蜻蜓点水,过而无痕……
是不是通过刷题就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呢?我也试过了。这学期刚开始不是说在6月份进行课外阅读检测吗?作为五年级的我班,肯定是要早做准备的。我一直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学期一开始,我就挑选了班级的一部分优秀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让他们各买一本课外阅读检测题,每天在家练习一篇短文。刚开始我让孩子们先做记叙文,后面再训练说明文、应用文等。每周我会抽出半小时的课外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专项指导。从标点、拼音、字词、句型、修辞、写作顺序、写作手法、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地讲解,并举例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大概都能做20篇以上。有些坚持的好的,一本差不多能做完。6月份说到就到了,结果没抽住五年级,抽住六年级了。这不行啊!学生也努力了这么久,得看看他们的成果啊!于是,我就查找各种资料,上网搜集试题,整理出了一份课外阅读检测卷,决定在班内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检测比赛。全班学生用了一节课完成了四篇课外阅读题,有记叙文、有说明文、有应用文、还有一道材料分析题。改的过程中,心就在隐隐的痛。“标点讲了多少遍,人物语言怎么还是加错啊!过渡句讲课的时候,不是经常让学生找出来体会吗?怎么就没体会到开头的特点呢?课本上没有的成语就不会了;材料分析只读懂表面的意思,并没有从所给的材料中进行分析总结……哎哎哎”我真是无语了。成绩出来后,最高分是78分,不及格的好多。心塞得很!综合分析后,发现成绩好的还是平时语文学的好的,而且做题灵活的。比如最高分的魏玉昕同学,平时他上课就特别善于思考,回答问题积极,而且思维独特,很有自己的见解。我总是用赏识的眼光来对待他与众不同的观点与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个孩子也特别爱看课外书,课外阅读量大,今年这学期班内增加增加图书角后,他更是争分夺秒地看课外书,写出的日记和作文也越来越好了。这不难看出,一个学生只有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了,他才能自如地应对各种阅读题。理解、感悟、运用,这些能力与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从接手这班学生后,我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各种的积累训练。一开学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两个本子,一个课堂记录本,主要记录课堂重要板书、知识点,还有课堂上拓展的知识;另一个是作文记录本,要求每周必须摘抄一篇优秀范文,主题由我来定。四年级的时候,我让学生训练的是造句,每单元挑选一些词语;慢慢开始每天积累两个成语,一周14个,写出成语意思;接着开始尝试办周板,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又分组办班级黑板报;在班级内成立图书角;每周四中午背诵抄写的范文……一系列的措施,无疑加大了我的工作量。每周一是我最忙的时刻,我要迅速检查摘抄的作文是否合适,一篇一篇地批阅日记,虽然繁琐,但却是我最开心的时刻。看着孩子们在日记中敞开心扉,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夸老师的也有倾诉不满的……不时在上面批上自己的感受,对学生的引导、鼓励……这是我和孩子心与心的交流。

所有的付出,我想总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比如每天中午的坚持练字,也许学生的字提高得很慢,但毕竟在逐步写好;再比如每天的坚持写日记,也许并没有看到作文水平有多大的提升,但他们懂得了如何去抒发自我的情怀;也许每天看的课外书并没有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这不也挺好吗?语文教学真的需要我们慢慢用爱心去浇灌,慢慢用耐心去等待,慢慢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走,闻着一路的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