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和坚持严格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环境。
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作自我效能感。
02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造成大相径庭的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案例: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信心不足,在大考中发挥失常,名落孙山;而平日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相信自我,最后却超常发挥,考了个高分。
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正是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不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班杜拉指出,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从事相关学习活动时,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首先,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执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更能坚持并勇敢面对;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会选择相对容易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容易因为信心不足而中断学习行为。
其次,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的困难面前会表现出更多的勇气,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来解决问题;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往往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畏首畏尾、不愿尝试。
第三,如果学生对某一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比较高,那么他会更多地重复该行为,并对此越来越熟练,反过来进一步加强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
还有,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时信心十足,做事很有激情,情绪高涨;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常常情绪低落,感到焦虑和恐惧。
显而易见,从思维模式角度来看,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通常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者;而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更倾向表现出其固定型思维模式。
03 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如同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训练一般,孩子自我效能感同样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得以提升。
首先,自然是正面的评价及肯定。这应该是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最简单,父母也最容易操作的一种,而且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开始越好。
我家小宝十个月大开始蹒跚走步。有一次,我训练他把换下的纸尿裤放到垃圾桶里,他听懂并做到了。我马上夸奖他,为他鼓掌喝彩。他感受到了我的正面肯定,自我效能感瞬间提升,接下来开始把我的鞋子、袜子也一并放进了垃圾桶,要不是我适时地转移他注意力,他就要把他爸的车钥匙也给扔到垃圾桶。
可见,积极的言语对于小童的行为来说,也有一种强化作用。那么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就更少不了正面的评价与肯定,如此,他们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其次,为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某些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或者刚开始学习新知识的孩子来说,可以适当地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在其取得了较小的成功时便及时给予鼓励。
大宝在认字的时候,有一个读课文的环节,他经常会因为某些字忘记了,卡在那里读不出来。一开始我会努力让他去回忆这些字,想让他加深印象,后来发现这些停顿和纠正,十分影响他的情绪,导致他很不喜欢读课文。
后来,我觉得应该调整方法,不应该让他再纠结于某个字词,而是应该帮助他顺畅地完成整篇文章的指读,遇到忘记的字我就直接为他念出来,这样子他的阅读体验提升了许多,也越来越喜欢读课文了。
再者,尽可能挖掘孩子的长处,给孩子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侄女在学电子琴时有一段时间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么开导都没用。后来,邻居家有一个小弟弟想要学习电子琴,跑来向她调教。谁知在侄女给小弟弟当起了小老师之后,学习电子琴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了,甚至比以往更甚。
可见,有时候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孩子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会很大地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
04 成绩不是评价自我效能感的指标
虽然说,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在不同阶段都可以培养和提升,但是我们发现,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摸索,都能够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肯定和赞赏,那么,就会帮助孩子尽早建立起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代表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比较高,有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时常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显现出非常没有自信的状态。
因此,培养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是期待他具有乐观的自信心,并相信他能行,而不是说单以学习成绩来评定他的自我效能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