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使or魔鬼”,你说的算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6-30 09:04 被阅读103次

斗智斗勇的岁月

二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

快要睡觉的我,偷偷拿出一张考试卷,轻轻地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安静地回到卧室,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

果然,两三分钟以后,爸爸拿着试卷冲进卧室,狠狠关上了门。“又这么低!下次再这么差,就别让我签字!还有,你就不能早一点儿拿出来吗?非要等到睡觉前拿出来?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能不能早拿出来?!你怕什么?你怕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狂风暴雨持续了几分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他看了看表,“今天晚了,睡觉吧,下回早点儿拿出来啊!”

哦,终于结束了。这漫长的暴风雨啊,我怎么敢早拿出来?早拿出来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看来临睡前拿出来也是正确的。心情逐渐放松的我,也很快进入了梦乡。心中唯一忐忑的是,不知道下一场暴风雨会什么时候来临。

我承认,我并不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像这样的暴风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可是还算机智的我,掌握了“暴风雨”来临的规律,并知道如何让“暴风雨”造成的伤害最小——在临睡前的短暂时间里,即使暴风雨再猛烈,也还是会让我睡觉的……


在恶性循环中反复

有和我一样经历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被家长的威严震慑着,被家长“无情”的评价伤害着。同时,他们又在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可是往往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不是积极地配合父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反而以他们尚不成熟的大脑分析家长的心态、自身处境的情况。就好像一台高级计算机,孩子将家长对待自己错误的反应记录在案,当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迅速调取了以往的经验,为他的行动做出重要的参考。

由于家长对分数心存芥蒂,有多少经历父母严格训斥的孩子逐步选择了自己模仿代签考试卷?由于家长碍于自己的情面,有多少被羞辱成给家长丢脸的孩子寻找陌生人冒充自己的家长去开家长会?

还记得药家鑫吗?在他开车撞人后,为什么第一时间是下车给被害人补上两刀?因为他害怕被害人将事情宣扬出去,让他父亲知道。他知道父亲知道后,他将面临着严厉的惩罚!想想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伤害?在药家鑫的心里,父亲的残酷居然让他忘却了法律的尊严。

当然,药家鑫案只是个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计其数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受到了父母纠正其错误时不当方法的伤害。如果有些人认为这是夸大其词,孩子的心理没有这么脆弱,那请你去询问一下心理医生或者犯罪研究专家,他们会告诉你,在儿童时期受到的心理创伤对于成年后犯罪动机的影响有多大。


伤害减轻的方法

那么,该如何改变旧有的方式,减轻或消除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伤害呢?

我的观点是“着眼解决问题,将行为和个体分开”

这既是现存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又点明了改善现状之途径。

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家长们会对孩子的行为如此激动,甚至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在言语中带着定性、羞辱的话语?答案是我们爱孩子。因为爱孩子,所以恨铁不成钢。我们担心他们会犯错误,会学坏,会没出息等等。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心则乱”、“爱之深,恨之切”,正是由于我们身陷爱子的漩涡,在看到不理想的分数,我们想到了他们糟糕的学习能力,甚至看到了失败的人生。所以,我们激动地做着惊吓孩子们的事情。

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看待问题的本身呢?如果面前的试卷是邻居家孩子的?如果在外面闯祸的是隔壁家孩子?——"那我理都不理!"是的,这其实是说,家长们根本不会那么激动。即使是请你帮忙,你也会冷静地分析事情的经过。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的途径。而不是第一时间肾上腺激素飙升。

请你理智地评价两种方式,你真的认为气急败坏、情绪激动的处理会比冷静、客观地处理结果好吗?更何况,作为家长,我们近乎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人,可是塑造的标准却是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家长的行为准则存在瑕疵呢?那孩子也同样会“一条道跑到黑”,不是吗?家长和“陌生人”处理问题最大的区别就是心态的不同。家长会掺入更多对孩子人身的主观期望或失望,而“陌生人”去想的只是什么才是快速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很重要。


不同方式造就不同结果

“是否可以主观地将人和行为区分开”是问题顺利解决的关键。换句话说,针对孩子的“人身攻击”或者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哪个是主要动机,决定着结果的好坏。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怀着“家长”的心理,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比如孩子口吃了、孩子尿床了、孩子挑食了等等,甚至还会担心孩子在未来会遭遇的风险,比如孩子会不会网瘾、早恋甚至吸毒等等。于是家长们总会喋喋不休地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不停的告诫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长此以往,也许孩子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气馁的情绪。

看到这,我想又会有人反对了。作为家长,这是应尽的义务,怎么能不和孩子说这些危险呢?是的,这确实是家长应该尽到的义务。注意,这并不和我的观点相矛盾。我只是在强调,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上,而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这并不是相同的意思,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果家长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上,气馁的孩子也许会因此拒绝做出类似的尝试,因为他们害怕犯同样的错误;而叛逆的孩子,也许会努力掩盖犯错误的事实,将“不让家长发现”作为其终极目标。显然,不论是哪种,都不是家长希望看到的,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如果家长能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做的好的地方。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同样是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而不同的是,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的更好,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孩子都是好孩子,别把他们“逼”坏了

我们知道,在儿童的错误行为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其错误的认知或者欠缺技能造成。我们同样知道,当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后,已经为之懊恼后悔。但家长此时再去斥责或者批评孩子,就容易对孩子造成情感伤害,雪上加霜。更何况,在我们盛怒之时,会把平时表现不错的孩子因偶尔发生的错误归类到“坏孩子”的行列。虽然我们常常会在心情平复后及时挽救,但是如此往复,相信孩子也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家长,我们要牢记孩子是好孩子,他们犯错误只是他们很难过,或者他们能从“错误”中有所收获。既然孩子的智力发展尚未成熟,那么已然成熟的家长,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孩子们犯错的原因呢?我们应该感受到他们的“难过”,发现他们的“收获”。只有当他们发现,我们已经知悉了他们的处境,那么他们才会真正配合家长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也就是说,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将犯错误看作是刁难和羞辱的批判大会还是一次学习技能、积累经验的良机

当然,这只是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实际的解决方法在于家长寻找问题的本源。究竟是缺少基本的应对技能,还是有心理的障碍。如果是欠缺技能,那我们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如果是心理障碍,那我们更应该减少对其的伤害,更多地是行为和言语的鼓励。

告诫和羞辱让孩子气馁和叛逆,鼓励和引导让孩子勇敢和自信。既然都是希望孩子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风险,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呢?

孩子变成天使还是魔鬼,家长你说的算。

相关文章

  • 【原创】“天使or魔鬼”,你说的算

    斗智斗勇的岁月 二十几年前的一个晚上。 快要睡觉的我,偷偷拿出一张考试卷,轻轻地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安静地回到卧室,...

  • 20200416

    你是魔鬼中的天使,还是天使中的魔鬼?

  • 你是好人吗?不是,我只是从来不做坏事

    01 你是魔鬼吗? 今天有个朋友评论说:“你是魔鬼吗?” 我说:“不,我是天使。” 我想我可能是魔鬼中的天使吧! ...

  • 【九朵荷】魔鬼中的天使

    你是魔鬼,她是是天使,我是魔鬼中的天使 魔鬼中的天使 望着 望着 我的瞳孔里 出现了一个影子 不管 那是魔鬼 还是...

  • 魔鬼和天使

    魔鬼来到了人世间,天使紧随其后。 魔鬼问天使为何总是跟着自己,天使说:人世间很美好,我不能让你毁了它。 人世间确实...

  • 我心里住了一群戏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使与魔鬼闲聊 天使说:我想杀了我妈妈。 魔鬼说:为什么? 天使说:她冲我发脾气,老骂我,骂我...

  • 魔鬼穿了天使的外衣,手里还捧着圣经——读《天使与魔鬼》

    天使与魔鬼,这两个词在我们耳边经常出现,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怎样的人算天使?怎样的人才是魔鬼?能否通过善与恶清楚...

  • 大雪(八)

    心被魔鬼 偷了去 你就是魔鬼 被天使偷去了 你便是天使 2018年12月13日

  • 天使和魔鬼的区别

    天使会为了全世界杀掉你 魔鬼会为了你杀掉全世界 天使的眼里只有全世界 魔鬼的眼里只有你

  • 魔鬼如何

    天使在天上,享受幸福, 孩童的欢愉。 天使在人间,经受苦难, 生命的阻碍。 魔鬼如何? 魔鬼魔鬼,你是统治王者。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天使or魔鬼”,你说的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wa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