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从五个不同家境的孩子中,我们了解了五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童年,什么才是最能影响孩子命运的教育。
在故事的开始,电影通过,五张“旺卡巧克力金奖券”,作为背景,引出了五个最具社会代表性的家庭。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可以去仔细看一下。在电影里描写的五个孩子中,都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最典型的性格特征。五个家庭对待孩子教育的结果,也都被电影表现出来了。
奥古斯都,外表,肥胖,典型的贪吃型,呆傻型,这十足就是被“怕饿着”所展露的典型社会形象,我们的上一辈父母,对于自己的孙子,外孙,生怕孩子饿着,在他们的“喂食”下,孩子就像影片里一样,是个十足的肥胖儿。
维露卡·索尔特 ,外表,虚伪的,贪婪的一个小姑娘。童年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
现在社会上,一些富有的家庭,都会把下一代捧在手里,要什么给什么,要星星,绝不给月亮。
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孩子在不停的说“我想要…………”,这要归功于她的父亲。
她的父亲这样说过:自从我的小维露卡告诉我,她想要一张金奖券之后,我就尽我所能,把所有的旺卡巧克力都买下来。成千上万的巧克力,都买了下来。我最讨厌的事,就是看见我的宝贝女儿不开心,我一定会找到她想要的给她。
薇奥莱特·波利盖德,傲慢,自大,狂妄的一个小姑娘。
薇奥莱特说:听说有个孩子能得到,比其他人都好的特别大奖,我才不管其他四个是什么人,拿大奖的人 肯定是我。
麦克·蒂维,自言自语,目中无人的一个小男孩。电视和游戏机,伤害这个孩子的童年。他的一句话:杀,杀,杀
他爸爸是这么形容他儿子的童年的:看上去他们的童年不会太久。
故事继续发展,虽然已经产生了4张金奖券,但是幸运依旧等着那个男孩。查理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了10美元,兴奋之际,他去了街角的一家糖果店,买下了一块巧克力。没想到,就是这块巧克力,改变了查理的命运。最后一个金奖券终于眷顾了这个幸运的男孩。
但是当家里正在为了谁和查理一起去巧克力工厂的时候,
查理却说:
不行,我们不能去。
有位女士愿意出五百美元买那张金奖券。
肯定会有人出更高的价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钱,而不是巧克力。
全家人被这段话,说的不知所措。沉默了……
外公说:
孩子,过来
世上有那么多的钱
人们天天都在印钞票
但这金奖券
世界上却只有五张,而且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只有笨蛋才会用这个去换随处可见的钞票
被激励的查理,高兴的溢于言表。
更多的剧情,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亲自看看。
上面的文字内容仅仅是影片开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中,品德的胚培养多么的重要,不论社会如何进步,道德教育依旧高于知识教育。五个孩子中,一个是好吃懒做,这个胖胖的孩子,既没什么道德培养,更不用提学习教育了。
而除了查理以外的,其他三个孩子,从说话中不难看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除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不存在品德教育了,简单的几句采访回答,就不难看出,这三个家庭,是最缺乏道德教育培养的。
在当代社会中,类似影片里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道德教育在童年生活中,总是那么的重要,而我们的家庭,却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科学知识培养,学校在提倡道德教育的时候,大部分也仅限于走走形式,真正的熏陶,还是要靠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带动。
《论语·学而》《爱弥儿》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体现出了,童年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是培养良好品格的先决因素。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这样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i),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少年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时尊敬兄长,言语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啊!为人要仁慈,这是你们的头一个天职:对任何身份、任何年龄的人,只要他不异于人类,你们对他都要仁慈。除了仁慈以外,你们还能找到什么美德呢?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做父亲的,你们知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夺去你们的孩子?你们绝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后悔不及的;一但他们能感受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不管上帝在什么时候召唤他们,你们都不要使他们没有尝到生命的乐趣就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