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作者: 帝都三脚猫 | 来源:发表于2016-10-31 23:23 被阅读446次

    上周特别忙,没来得及更文,这篇笔记也一拖再拖,今天终于可以码一码了。本次李笑来老师在知乎的讲座《一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有12万人一起在线听讲,场面实在壮观,也反映了「李笑来」这一大知识IP的影响力。

    简单说下我的观察理解,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李笑来老师围绕个人品牌形成了一个生态,知识讲座、畅销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等、付费订阅内容《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创业项目新生大学,本质上都是他个人知识体系的延伸,也都在践行一份时间卖出多份价值,也许可以给正在打造个人品牌的你会有一些启发。

    首先,我来简单概括下李笑来老师分享的整体思路,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1、笑来老师用三个例子证明:大部分不会阅读而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阅读方面很差;

    2、建立阅读操作系统的基本方法论;

    3、阅读操作系统升级的几个技巧;

    进入正题,《一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主要讨论的是知识性阅读,如何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改变生活。并非阅读小说、散文等等。

    之所以用“操作系统”一词,是把自己比喻成一台电脑,一个操作系统主要处理三个方面:

    输入(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扫描仪)

    处理(CPU、内存、硬盘)

    输出(显示器、打印机)

    我们大脑就是CPU,眼睛就是扫描仪,阅读时我们用眼睛批量看文字,就好像电脑使用扫描仪扫描文件一样。虽然大部分人耳聪目明输入设备精良,但是处理系统是坏的或者干脆没有处理系统。

    举栗证明,第1个栗子

    看到这个时,我一脸懵逼...笑来老师在讲座前两周就将这个问题po在网上,有一万多条评论却没有一个人能完整正确的理解,如果你自认为阅读能力很强,先别往下看,不妨停下来试着理解理解。(stop,思考一下再往下看)

    如果你没有思考直接看答案,可能会产生幻觉,这么简单的题,我怎么可能不会?

    其实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小学数学题,考生要答对25%的计分题才可以获得最低分31分,既然有“计分题”那么肯定就有“不计分题”,最高分为67分,也就是说剩下75%的计分题也全部答对的话,你就可得67分,根据等式我们写个一元一次方程式,假设所有计分题目数量为X,那么

    75%X = 67 - 31

    X=48

    算出来了~

    考生在考场上回答的题目数量是 50 道;

    其中 48 道题是计分的;

    于是有2道题是不计分的;

    至于不计分的那2道题就是哪2道,我们不知道……

    看到答案后是不是觉得很简单?绝大多数人在阅读时,只有摄像头在工作,CPU甚至好像不存在一样……你的幻觉会告诉你:“这么简单的东西我怎么可能想不到?!”事实是当你阅读完后,脑子根本就没想到任何东西。

    这个解读还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许多英语老师经常会遇到少数题目干脆讲不通,但不知道那很可能是“并不计分”的题目,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胡说八道……

    第2个栗子

    前几年有个著名案例,事件主角叫李庄,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经过严格审查之后送了出去。总计六句话,原文如下:

    千万别有幻觉,觉得你自己是那个审查官的话,一定能破解这个藏头文。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那就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幻觉。

    第3个栗子

    有一天,还是孩子的笑来老师在家里翻书,翻得飞快,这种场面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时笑来妈妈随口问:“翻书翻得那么快,能看懂吗?”笑来答,“这种书不就是随便翻翻就可以了?”笑来妈妈非常不屑地说,“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你看它干嘛?”

    笑来老师说,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乱翻书了。要看就认真看,甚至使劲看 —— 什么叫使劲看啊?就是认真地反复阅读很多遍。一下子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总结第一部分

    绝大部分人不会阅读,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没意识到自己不会阅读。这世界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怎么办?要只字不差的阅读,认真地反复的阅读。

    很多人有疑问,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读的东西太多了,“只字不差地阅读”,岂不是效率很低,岂不是要落后?笑来老师观点:信息爆炸没错,知识并没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真正的知识,生成成本很高,是不容易被生产出来的。等你一路认真阅读到三十五岁,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你自己用得上的知识,少得可怜,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错过的地步。

    第二部分

    建立阅读操作系统的基本方法论

    1、死磕概念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

    第4个栗子

    李笑来升学到初中的那个开学季,领回了新书在包书皮,笑来妈妈问:“你看,这是物理书,这是数学书,这是化学书…你能看出它们其实都有一模一样的地方嘛?”

    接着又说:你看,这每一章,其实都在讲一个概念。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 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你看,物理书是这样,数学书是这样,化学书也是这样…… 确实都是一样的罢?

    笑来老师说,许多年后回头看,那十分钟是我这辈子接受过的最好的教育、质量最高的教育。直接的结果就是那之后在学习上没有吃力过,每次发新书,把那些感念抄在一张纸上,一会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也就那是几个概念一张纸,就是那些绝大数人都鄙视的死记硬背,那些概念只字不差的刻在脑海里,至于理解嘛不着急,有一整个学期等着呢。

    读书要拼命,很那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自己背过,老师讲过,同学之间讨论过,反正很多遍了,没有什么难理解的。

    第5个栗子

    是另一个课前作业,阅读一篇文章,我摘抄其中一段:

    “重点并不在这个视频上,重点在于,这个“网站/网页”无服务器,无域名。稍微详细一点地讲:该内容准在于torrent网络之中,访问方法是通过解析一个比特币地址的最近交易,启动一个脚本,获得指向该内容的磁链接,而后用webtorrent下载至本地…这个项目叫“web2web”,新鲜热乎,一天前发布,最新更新是七八小时之前…这样搞出来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真的成了“永不消失”…内容一旦放出来之后,别人就很难把它关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应用”。

    若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其中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很正常,因为你不知道文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服务器、域名、torrent、比特币、区块链应用...

    所以要死磕看不懂的概念,在一个有谷歌、维基百科的时代,就相当于有一个免费的导师,只要遇到不懂的概念,搜索一下就好,笑来老师说,只要会用这两个东西,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博士。

    2、关联

    绝大多数人脑子短路的原因就是对于概念不敏感,大脑中没有关联概念的回路,我们要做到是不仅要把文字中的概念联系起来,还要把那文字中的概念,与自己的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连接起来。

    比如第一个例子中「考生要答对至少25%的计分题目才可以获得最低分」,读完之后大脑应该反应过来:这里有个概念叫“计分题目”,那肯定还有不计分题目。

    接下来竟然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就是没弄明白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造成的。这种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在小学练习过无数次,但是在那一瞬间竟然没想到调用这个技能。

    其实想想就知道,学习科学是相对容易的,因为绝大多数教材,并不打哑谜不写藏头藏伪的句子,不会故意隐瞒重要的前提让学习者去猜,只要记住概念就好了。

    倒是文学作品里,经常有这种莫名其妙却又妙趣横生的暗扣。第6个栗子,来自金瓶梅中的一段话:

    阅读完你得出了什么?王婆36岁守寡,孩子17岁,王婆不经意间说漏了自己的年龄:“老身也活了六七十岁…”算算时间你就知道了,王婆肯定没好好守寡。似乎不仔细阅读,然后关联起上一章,这个也读不出来。

    3、逻辑

    重点是各种“概念”  ,然后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要把概念理顺,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逻辑。

    笑来老师分享自己的逻辑思维:

    定义

    分类

    比较

    因果

    首先,所谓的概念,定义清楚无歧义,否则就是和稀泥。例如1+1=?,回答是1,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结婚,生了个孩子,1+1=3,典型的和稀泥。

    其次,分类要做到相互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交错,否则那分类没有意义,并且分类要完整,粗暴分类且不完整,会造成不完整的世界观。例如初中政治课学的辩证法,凡事只分正反两类,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就是不完整的粗暴分类。

    然后,就是比较,一定要属于同一范畴,比较的是相同的属性。例如苹果和小米没法比较,一个是水果,一个是谷物,不属于统一范畴。除非说的是苹果手机和小米手机,然后在比较共同的属性,比如开手机速度。

    最后,因果。原因和结果放在一起,需要看到是,第一,那个原因是是否真的导致了那个结果;第二,那个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三,那个原因若不是唯一的原因就要看看还有哪些原因; 第四,若那个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那就要看看那些原因是不是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个。

    平时我们所说的逻辑,也就这些了。笑来老师说逻辑看似很简单, 其实很难,自己26 岁才真正在逻辑方面开窍,而后挣扎了足足十年,才确定自己基本及格 —— 这不是夸张,这是实情。

    关于逻辑的训练,有更多的层次,不作细讲,这里提个醒,你需要去研究三个方面:

    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这三个话题,维基百科上讲的很清楚,应该去看,必须去看,且,必须想办法看懂。可以延伸阅读一篇文章《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后台回复“文章好坏”查看)。

    4、科学方法论

    再想抬高一个层次,需要研究一个几个小时根本不可能讲完的概念,一个你自己需要折腾很久才能深刻理解彻底消化的概念:科学方法论。

    研究路上你会遇到很多非常严肃的概念:

    双盲测试

    样本偏差

    可证伪性

    ……

    漏掉任何一个,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求知的路上遇到了断崖,无法前行……

    第三部分

    阅读操作系统升级的几个技巧

    1、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

    这是李笑来老师在新生大学写作班讲的一个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可以让你钻进作者的脑袋,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他所身处的世界。

    首先重新定义一下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元素,

    名词是用来指称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事物的词汇,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动词是用来描述某个人的行为和动作的,也是可以被感知的,

    形容词是用来我们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感知的,

    副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感知的感知。

    所以,你把某段文字总得名词性成分全都圈出来,就相当于你已经感知到了那个作者在那一瞬间感知到的所有事物,然后,你再去看那些形容词,你就相当于感知到了那作者对于他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在那一瞬间的所有感知……

    笑来老师说,你会惊讶的,惊讶于过去的你究竟错过了多少精彩。到时候你再看看身边,看那些人乱翻书,错过了所有的精彩却又毫不自知,你会感到令你错愕的莫名其妙,甚至,我敢打赌,你很可能完全没办法向对方证明自己身处在另外一个世界—— 即便是在今天你已经认真地听我认真地讲了一遍的前提下。

    这里强调一个坑,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中有一种病毒,这个病毒就是:伪装成“事实”的“看法”。

    在文字之中,分清楚“事实”与“看法”,是最基本的阅读训练,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个能力的重要性,于是,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看什么都往心里去,不知不觉就被套进去了。例如,很多人会黑罗永浩等等,你要判断出是大家讲的是事实还是看法。

    如何给阅读操作系统装一个杀毒软件?

    经常做这种联练习,让它最终成为习惯:

    把文章中的事实划出来,这些事实常常无需证明,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事实。

    把文章中的作者的看法划出来…… 然后看看,这些看法有怎样的证据,有怎样的支持……

    很快,你就有了一种能力,去判断事实与看法,永远要分清“事实”与“看法”之间的区别。

    2、输出可能更重要

    输入了,不处理,是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处理完了,却不输出,是剩下来的少数中的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

    我们都知道,教是最好的学习。教就是一种输出,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教给你别人。所以笑来老师建议大家写作,写出来讲给别人就是输出。

    笑来老师一直说一个概念:践行。践行,就是输入之后、处理之后的输出。延伸阅读《什么是践行》(后台回复践行)。

    3、为什么我很少记笔记

    首先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

    怕自己忘了

    通过理顺各种关联帮助自己深入理解

    笑来老师说,那你看,我要么不读,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在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上轮番使劲,弄不清楚不罢休……等我罢休的时候,对我来说,还需要什么笔记吗?

    我的理解是,像我这样初级选手,还是记一下笔记吧,有利于自己理清思路更深刻理解,写文章时能及时摘用。这里推荐大家用有道云笔记或者印象笔记,很好的文档管理软件。

    最后吐槽一下,我听了3遍讲座,只字不差的将内容敲了下来,结果没过两天,笑来老师在知乎上整理出了讲座的文字整理稿,也是醉了。不过听了这么多遍并敲下来文字版,对我的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大家也可以去知乎上搜看原稿。

    笑来老师还预告了下一次讲座,是关于英语的,并说:英语这东西,一年学不会就不要再学了,没啥意思。喜欢英语的小伙伴注意了...

    为了方便查看补充资料,看这里:

    《什么是践行》,微信后台回复“践行”查看

    《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微信后台回复“好坏”查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建立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ak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