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上》(二),多有弄不懂处,在静坐中也一直在想里面的内容。
现在觉得,徐爱的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朱子并没有将“知止而后有定”理解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且“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句话本身是在说“事事物物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件事情,每个物体是有不同有差异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在说“心外求物”。而且朱子也并没有主张心外求物,“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这都是在向“心内求物”呀!
所以阳明先生和朱子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差别只是表达的不同,朱子只是没有句句不离心体罢了,但也没有让离开心去格物。只是朱子的解读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而且理解日益僵化造成了对士人的压力,才会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四书章句集注》的内容容还是非常中正,值得细细品味的。
所以这一段针对的是徐爱的病症,徐爱有“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的问题,先生明唃告知“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于是在静坐中开始凝视膻中穴的光明时,长时间的停留在光明里。光球的旋转呈现出的一面是“亲民”一面是“新民”,像太极的两仪,还不断出现“负阴抱阳”“知其雄守其雌”这样的句子,从理路上自己好像完全同意阳明先生对于“亲民”的解释,但内心里却更认同“新民”所带来的意义,他们不是相互对立的,他们是一体的。
为什么后面会有一句“然亦未尝离却事物”呢?如果“止于至善”是停留在本体里,那和外界事物是怎样发生关系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