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经》的传承过程中,有两个人做出突出的贡献,一个是周文王,一个是孔子;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面,有讲到《易经》的作者是伏羲,他根据观察山川打的,感受四季变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现象,于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设计了八卦,进行占卜吉凶;
后来周文王被关进监狱时,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并写了三百八十四爻辞,遂成《周易》。
在周文王之前只有卦象,卦辞是不被重视的。后经过周文王的注释,《易经》不但有卦象,还有卦辞和爻辞组合到一起才是完整的,这就有我们后世看到的《易经》。
另一个对《易经》有贡献的人,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中国有个成语叫韦编三绝,其实就是用来形容孔子学《易经》的。孔子在学习《易经》的时候非常认真,在不断翻阅《易经》时,结果把穿在竹简上的牛筋磨断了很多次。所以就用“韦编三绝”来形容孔子当时学习《易经》那种非常专注的状态。
孔子学完《易经》之后发表了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孔子说:“假如再给我几年时间,50岁的时候去研习《易经》,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所以为什么说《易经》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镜子,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把《易经》拿出来照一照,可以让自己的过失变得更少。
孔子不但认真地研习了《易经》,还把《易经》编入了六经当中,而且为《易经》写了注解,最后就形成了《易传》。所以,周文王和孔子是继伏羲之后对《易经》的发展最有推动的两个人物。
很多人在学《易经》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混乱,因为查很多资料上面都会出现《易经》和《易传》,有些人就搞不清楚这三本书之间的关系。其实《易经》是在伏羲的思想下创作出来的,《周易》是周文王为64卦写了卦辞,目前我们在市面上研究的《易经》基本上都以周文王写的为主;而孔子的贡献就是为《易经》写了传,叫《易传》,在学术界也叫《十翼》。

元亨利贞
当我们翻开《易经》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几个字,就是元亨利贞。
按照经典上的解释,“元”是开始,也可以理解为广大。
“亨”,用经典解释代表亨通,也代表发展。
“利”,代表有利、和谐。在生活当中,我们基本上都在研究这个利。庄子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无论工作还是创业,考虑的就是利,也叫收获。
“贞”代表贞正和贞固,也可以理解成坚守或者持久。
如果按照经典或者字面去理解,这四个字似乎对我们的启发并不大。但其实,“元亨利贞”是指一个事情的整个过程,而对于我们生活的启迪就是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元”是开始,预示着春天的开始。进入春天的时候,大自然万物重生,到处是生发的状态,种子开始发芽。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在初创的状态就是这个“元”。一切都刚刚发芽,离收获果实还有一段时间距离。所以万物在发芽的时候,最忌有太多限制。一家企业在初创阶段,尽量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因为限制过多,生长力就不够。
而到了夏天,进入“亨”的状态,此时就是亨通了。小树苗发芽之后破土而出,一到夏天生长速度特别快。我们对应企业也是这样,当我们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好以后,企业就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个字“利”,就是收获,进入秋天时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企业经历了春天和夏天后,有了基础和发展,就进入第三阶段的收益。
度过春夏秋三季后,就进入最后代表冬天的“贞”。冬天是讲究收藏和固守的季节,放缓脚步,注重休养生息,巩固之前的发展的成果。在自我调整和夯实内部基础后,到了第二年春天就可以开始继续作战,周而复始地不断运作。所以贞也可以理解成为冬季,是固守的,是持久的季节。
如果我们用元亨利贞来形容春夏秋冬四季,这样的理解就会有比较大的空间和弹性。用这样的思维,我们可以对应自己的家庭的过程,对应企业经营的过程,甚至可以对应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过程。生就是元,出生就开始了,成长之后一直到老的过程,都是亨,发展的速度很快,最后是病死,可以对应利和贞所有的过程,如果把它分成四个部分的话,我们都可以用元亨利贞来对应。

讲到这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元亨利贞为什么不是固定的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弹性空间去理解他们?
如果一个知识,每一个字都有它固定的意思,它就失去了活性和空间。我们学知识是要活学活用,是要学活的而不是学死。尤其是哲学类的,当哲学类的经典它充满了弹性和空间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智慧和启迪。如果它都是定死的,那跟数学差不多,给我们的启迪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元亨利贞,我们未来在学习《易经》的时候就会了解到,它可以代表很多方面的信息,给了我们很多可以想象的弹性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