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三节
《猛回头》与《警世钟》
一、陈天华的家庭与生平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近代民主革命宣传家,著名爱国主义者。
陈天华光绪元年(1875)生于湖南新化县下乐村。父亲陈善是个落第秀才,母亲在他约十岁时去世。幼年时代的陈天华,因家境穷困,不得不为别人放牛,或提着小篮到处叫卖,直到十五岁才开始进私塾读书。陈天华自幼勤奋好学,入学前跟着父亲认识了不少字,九岁便熟读《左传》,被誉为“神童”。他特别喜爱当时在民间流传的弹词、小说,常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在街上叫卖糖果时,也经常捧书阅读,以致糖果被孩子们拿去吃掉他还不知道。他有时还摹仿编写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这些为他后来成为通俗宣传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天华随父迁居县城,仍以提篮叫卖为生。后经族人周济,入资江书院读书。这个资江学院,是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于肖龙办的义学,地点在城隍庙旁边。这是一所书院式学校,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宗旨,也兼学农田、水利、兵赋、刑律、礼乐等。入院学子为岁试录取生员和地方保送童生。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岁之间,学制五年。而陈天华入资江学院时是二十岁。据说他最刻苦研读的,就是《二十四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陈天华考入新式的新化求实学堂。二十六年(1900)春,陈天华考入省城岳麓书院。他的聪慧和才学,很得当时湖南巡抚赵尔巽的赏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陈天华以优异成绩,由新化求实学堂资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师范。赴日后不久,陈天华听到“沙俄企图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消息。他认为清王朝腐败无能,面对外国列强不敢说一句硬话,惟有唤起亿万同胞的爱国热情,方能救中国。他毅然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寄回湖南的各学堂。这位血性男儿在血书中这样写道:
同学诸君鉴:接函具悉。华等以瓜分祸迫,拟以血肉之躯,亲御强俄,为国民倡。后以俄事渐缓,改为军国民教育会,至日本体育会学习体操,以备有事之秋,稍尽义务,自谓于意无恶。不谓内地当道,不谅其心,反加以多事为名。不思学生军设立之初,报告监督,通电政府,名正言顺,别无他意。以此为罪,将谓俄不可拒乎?俄国于远东之义勇舰队,日本于对俄之社会,则奖励之,中国则严禁之,何其相反之甚也。至于体育会,日本几遍地皆是,留学生一入其会,则遂大惊小怪,屡索而不得其解。我政府之识见如此,我国民之程度如此,此诚可为痛哭流涕者也。
湖南巡抚赵尔巽看了陈天华的血书后也深为感动,他不仅亲临各学堂宣读,还饬令各报馆将陈天华的血书刊登在官报上,湖南全省拒俄运动顿时士气高涨。为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日俄矛盾激化,在战云密布,东北危急的情况下,陈天华于这年11月毅然只身回国,勇敢地投身国内的革命洪流。
1904年2月,陈天华同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了华兴会,积极参加谋划反清起义。他化名前往江西游说巡防营统领响应起义,还参加了联络会党,发展壮大革命力量的活动。革命党人原定于这年旧历十月十日在长沙、岳州(岳阳)、衡州(衡阳)、宝庆(邵阳)、常德同时起义。可惜走漏了风声,被清政府的爪牙探听到了消息,没等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就遭到镇压,陈天华和黄兴等华兴会骨干只好避居上海租界。经友人的一再劝告,他才再次到日本去。在那里,同宋教仁等一起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但失败的痛苦,给陈天华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东京,提出了联合革命力量,建立全国性革命团体的主张。处于苦闷中的陈天华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便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响应。他耐心地说服了在东京的华兴会主要成员,力主联合。东京留学生盛会欢迎中山先生之后,他又著文报导,称赞孙中山“实为世界之大人物”,是中国“四万万人之代表”,“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这年8月,同盟会正式成立。陈天华不仅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而且是重要文件的主要起草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他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直接参加编辑工作,并兼任报社经理。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风潮的发展一日千里,日本成为革命党人在海外的重要活动中心。清政府极为惶恐,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党人,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留日学生对此非常愤慨,八千人群起抗议。日本部分报刊对中国留学生的正义行为进行冷嘲热讽,《朝日新闻》甚至以“放纵卑劣”的语言进行攻击。对此,陈天华义愤填膺。他主张全体留学生立即回国,以维护中国人的尊严。鉴于留学生中意见不一,会馆领导人不肯负责,为使大家“去绝非行,共讲爱国”,陈天华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激励大家的爱国热情和革命决心,他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绝命书”和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的短信后,于1905年12月8日凌晨,投日本东京大森海湾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二、陈天华的主要作品与内容
陈天华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是湖南人的楷模,他的作品是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3年春,正是日本和俄国争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时候,在日本留学的陈天华积极参加了拒俄反清组织。一天晚上,陈天华在寓所里回想起连日来的斗争场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切齿之恨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他不由得思念起湖南的父老乡亲,“我要让国人都了解国家面临的空前惨剧,从沉睡中醒来,共赴国难,决不能让可爱的祖国任人宰割!”这个念头一起,他猛地咬破手指,写下了“敬告湖南人”五个殷红的血字。一连几个夜晚,陈天华蘸着自己的鲜血和热泪,写了几十封血书,分别寄给湖南的各个学校。所有收到血书的人,都被陈天华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有的人流下了眼泪。
这一时期,陈天华写有《警告湖南人》、《论湖南官报之腐败》、《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复湖南诸君书》,发表在章士钊主编的《苏报》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几十封血书和几篇文章的影响力毕竟太微弱了,陈天华于是决定写书,用老百姓都能接受的大众化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弹唱形式,讲出深刻的革命道理,使大家既容易懂,又容易记住。陈天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猛回头》和《警世钟》。除此之外,1904年,他还写有《狮子吼》。他去世的那一年,更是写下大量文章,宣传革命思想。跳海前的《先考宝卿府君事略》、《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致湖南留学生书》和《绝命辞》更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
一、《猛回头》
本书写于1903年夏天。
全书以序、黄帝肖像后题、地理述略、人种述略为第一部分,以唱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始祖黄帝的敬仰,对同胞弟兄的呼唤。并以当时新知识,用五大洲、五色人种的比较,指出中国的衰落。
“猛回头”为第二部分,用大量事实唤醒国人回头反省。他首先讴歌了伟大的祖国: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论方里,四千方,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在追述历史的辉煌后,指出这样一个富饶美丽的祖国,如今是一副惨景:
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
这里以十二个长排句的形式,表达了他们一代人的忧伤。在如此深重的困难面前,清政府又“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事已至此,什么都不要怕。
“十要”为第三部分。这实际上是提出了陈天华的一些主张。这十要是:
一要除党见,同心同德。
二要讲公德,有条有纲。
三要重武备,能战能守。
四要务实业,可富可强。
五要兴学堂,教育普及。
六要立演说,思想遍扬。
七要兴妇学,培植根本。
八要禁缠足,敝俗矫匡。
九要把洋烟,一点不吃。
十要凡社会,概为改良。
“四学”“四莫学”为结尾部分。四学,呼唤国人要学法、德、美、意等国的改革、报复、自立、称王。四莫学指不要学习张弘范的引宋入元、洪承畴的狠心毒肠、曾国藩的为仇尽力、叶志超的弃甲丢枪。一连以四个典故,表述作者的思想与志愿。这其中当然有不少过激之语,有的甚至是反话,但其心可鉴,其志可嘉。
出路何在,在文章最后指出,唯一的出路就是反帝、反清,争取中华民族的自强:
哪怕他,枪如林,炮如雨下;哪怕他,将又广,兵又精强;哪怕他,专制政,层层束缚;哪怕他,天罗网,处处高张。……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二、《警世钟》
本书写于1903年。这年秋,陈天华蘸着革命激情挥笔写下《警世钟》时,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未签署真名,在题目之上标有“最新新闻白话演说”八个字,署“神州痛哭人著”。《警世钟》全书约两万三千字,分为三十个自然段。它是用这样的七言诗句开头的: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腥膻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在文言文风行的时代,天华大胆使用白话文,《警世钟》以说唱文艺形式出现,也是一种可贵的移风易俗的举动。文章开头,作者就惊呼国破家亡的惨景即将来临:“嗳呀!嗳呀!来了!来了!什么来了?洋人来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从今以后,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不能走动半分。唉!这是我们大家的死日到了!”“苦呀!苦呀!苦呀!我们同胞辛苦所积的银钱产业,一齐要被洋人夺去;我们同胞恩爱的妻儿老小,活活要被洋人拆散……枪林炮雨,是我们同胞的送终场;黑牢暗狱,是我们同胞的安身所。大好江山,变做了犬羊的世界……唉!好不伤心呀!”这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文字,真是发人深省!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民族危亡呢?作者明确指出,根子就在于清王朝的腐败。作者又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指出中国这块肥肉,正被一群豺狼围住撕扯着、吞咽着,中国被豆剖瓜分了;满洲政府已是“洋人朝廷”了。清政府已成为“洋人朝廷”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是陈天华最先公开指出的。这一石破天惊观点的出现,在爱国人士中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一种新的觉悟——反封建必须反帝。
为了救中国,陈天华恳切地告诫大家十个须知:
第一,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
第二,须知各国就是瓜分了中国之后,必定仍旧留着满洲政府压制汉人。
第三,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
第四,须知这时多死几人,以后方能多救几人。
第五,须知种族二字,最要认得明白,分得清楚。
第六,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
第七,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
第八,须知要想自强,当先去掉自己的短处。
第九,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第十,须知这排外事业,无有了时。
同时,作者又提出十条奉劝:
第一,奉劝做官的人,要尽忠报国。
第二,奉劝当兵的人,要舍生取义。
第三,奉劝世家贵族,毁家纾难。
第四,奉劝读书士子,明是会说,必要会行。
第五,奉劝富裕的人,舍得出钱。
第六,奉劝穷人,舍得出力,不怕丢失生命。
第七,奉劝新、旧两党,各除意见,共抵外侮。
第八,奉劝江湖朋友,互相联络。
第九,奉劝教民当以爱国为主。第十,奉劝妇女必定也要想救国。
《醒世钟》的末尾,陈天华慷慨激昂地说:“醒来!醒来!快快醒来!快快醒来!不要睡的像死人一般。同胞!同胞!虽然我知道我所最亲最爱的同胞,不过从前深处黑暗,没有闻过这等道理。一经闻过,这爱国的心,一定就要发达了,这救国的事,一定就要担任了。前死后继,百折不回,我汉种一定能够建立个极完全的国家,横绝五大洲。我敢为同胞祝曰:汉种万岁!中国万岁!”
本书问世后,很快传到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警世钟》一连被翻印了十几次,少年毛泽东正是在读了《警世钟》以后,才“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湖南一些进步学校还把《猛回头》当作学生课本,有人甚至把它排成节目,谱上曲子,到处演唱。而清政府对本书非常恐惧,下令严禁,结果却适得其反,越禁越多,越传越广。
三、《狮子吼》
这是一篇小说,发表在《民报》第2—9号的小说栏中,写作时间约为1904年冬至1905年11月间。从发表的《狮子吼》来看,不仅全文未完,已写成的也有残缺的情况。如第三回的《爱祖国歌》缺了歌词。
这篇小说是经过一番精密的艺术构思和详细的写作计划的,这可从《楔子》中看出端倪。关于《狮子吼》的篇幅、体制、书名,在《楔子》中作者都有说明:
又一大册,用黄绢包裹,表面画一狮子张口大吼之状,题曰《光复纪事本末》,共分前后两编,总计约有三十万言。前编是言光复的事,后编是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稍为翻阅,书中的大旨,已知道大半:只恨卷帙太大,一时不能看完,而又不忍舍。恰好此书有正、副二册,遂将副册私藏袖中,匆匆出馆。背后一人追起出来,大呼:“速拿此偷书贼,送警察局!”前面已有警吏二人,把小子一把扭住。小子惊吓欲死,大叫:“吾命休矣!”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急向身边去摸,那书依然尚在,仔细读了几遍,觉得有些味头。
遂因闲时,把此书用白话演出。中间情节,只字不敢妄参。原书是篇中分章,章中分节,全是正史体裁;今既改为演义,变为章回体,以符小说定制。因原书封面上画的是狮子,所以取名《狮子吼》。
作者所云据《光复纪事本末》正史改编,是小说家虚诳之言。但说“只字不敢妄参”,眉批也说“我亦可以担保,没有只字参入”。那么,全书约三十万言,显然是一长篇小说的规模。小说计划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言光复的事”,后部为理想之言。即就前部所述,以陈天华的经历和生活基础,也无法都能“言光复的事”,至多写到“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以后首义之举亦为理想。就现在完成的前八回书中,是现实之作,但在《楔子》中,通过《黄帝魂》杂剧的描述,乃“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全是作者的理想。就是说作者在描述现实斗争时也是以理想作为思想指导的。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长篇小说《狮子吼》是现实与理想之作。
现存八回的《狮子吼》最为精彩感人的是描述现实社会的部分。作者了解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自立军起义,苏报案;经历过拒俄运动,参加“华兴会”并联络会党首领马福益,留学日本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乃至于作者青少年时代的家世、求学与交谊关系,都能在小说作品中找出明显的痕迹。《狮子吼》提到过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义和拳攻打公使馆,各国联军占领北京等事。描写了舟山民权村开办学堂,狄必攘附学,成立自治会,举行运动会,狄同仁得病身亡,孙念祖、孙承先、孙女钟留学,孙绳祖开时新报馆,马世英、康镜世成立“岳王会”,狄必攘到内地远游求学、联络会党、成立“强中会”,汉口会党开工厂、办半日学堂、开时事新报馆,联络了十几起会党,东西洋的留学生都联为一气等情节。也插叙自立军起义、日本留学生拒俄会、共和学堂、破迷报馆案、审血诚案等重大事件。由此可知,作者在《狮子吼》中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汲取众多的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事迹,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前社会在转折时期严酷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最为激进的反满反帝的民族主义思想。
《狮子吼》的主要篇幅描写了“会党联络”的经过情况,这与当时的形势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所以写来真实可信。两湖地区在清代末期是开风气之先的省份,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最有生气的。而这一地区的会党的活动非常活跃,会党此起彼伏的群众斗争,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中,是起着组织和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尤其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会党联合举行武装起义,强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样“会党联络”的斗争,激荡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小说《狮子吼》中插叙的自立军成员沈荩故事与“会党联络”有着密切的关系。1900年湖北的自立军起事,是两湖地区由资产阶级革命志士领导的反满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唐才常、沈荩、吴禄贞等人及各会党群众的联合斗争,起到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锋作用。《狮子吼》在描述“破迷报馆案”中据实插叙一段“审血诚案”,通过强烈的对比,表彰了沈荩的大无畏精神,鞭挞了吴式钊卖友求荣的丑恶嘴脸,揭露了慈禧太后残酷与狠毒。
小说中通过一个梦,描绘了他心中的民主共和国:“他走到一处,看见‘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里面不知有几十万册的书,其中‘有一巨册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全国有30多万所大小学堂、6000多万男女学生;陆军、海军,军舰、潜艇、空中战艇等,铁路,邮局,轮船……”这应该就是陈天华一直在做的,最美丽的民主之梦。
阿英曾指出:“此书在结构上,是很有缺点的。”就现存八回书中,至第三回才写到故事本身,似乎前二回叙述过多。但从作者计划写的三十回长篇大书的艺术构思来看,第三回以前的叙述和议论是必要的,其用意在于阐明全书主旨:发扬种族主义思想。纵观中外许多长篇小说中,前面用整章篇幅简叙故事情节,或介绍人物形象,或阐述主题思想。这在整部作品的艺术结构上仍是可行的。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严格的意义上看来,《狮子吼》的确算不上一部小说,但是它恰恰体现了陈天华接受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主
张,力图用小说唤醒世人的美好愿望。”
三、陈天华爱国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陈天华是中国人昏睡未醒之际,奋起撞击警世洪钟的敲钟人。在他的作品中,他注意吸收并发扬了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这些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爱国思想,所以,在帝国主义面前,他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在如何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上,是采取改良的手段还是用革命的手段呢?陈天华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因为清王朝已经成为“洋人朝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所著咸用白话文或通俗文,务使舆夫走卒皆能读之了解,故其文字小册散播于长江沿岸各省,最为盛行,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就中以《猛回头》、《警世钟》二种为效力至伟。”
近代湖南,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陈天华以自己的生命唤醒民众,取得了难以想象的结果。正如他在《绝命书》中说:“某者之灭,乃自己欲灭。只是中国之灭亡若最少需时十年的话,则与其死于十年之后,不如死于今日。若如此能促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以养实力,则国家兴隆亦未可知,中国不灭亦未可知。”
与其说陈天华的羞愤是针对日本人或者清政府,不如说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麻木的祖国同胞。后来有辛亥革命研究学者评价说,“他区别了缘于功名心和责任感的革命运动,要求提高发自责任感的革命家道德”。陈天华说过,他救国只有两条途径,“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这一次,他觉得自己遇到了“可死之机会”。他的蹈海,继承了战国时屈原沉江以明志的优秀传统,也开启了杨笃生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英国利物浦蹈海以激起革命斗志、朱湘在采石矶跳江以刷洗清白的历史。当然,自杀是不可赞扬的,但他所体现的精神却令人敬仰。
陈天华的爱国民主思想非常完整,在《猛回头》、《警世钟》等警世著作中表现最集中。其中,对外是反帝爱国,对内则是民主改革。陈天华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
一、要敢于斗争,不怕牺牲。
陈天华激昂地向全国人民高呼:“其实洋人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怎么要怕他?”“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只要外国侵略者没有被驱逐出国,国家没有恢复独立地位,“这排外的事永没有了期”,“海石可枯,此心不枯。天地有尽,此恨不尽”。充分体现了陈天华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除恶务尽、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他反帝爱国的坚强决心。同时,陈天华也认识到流血牺牲在所难免,因此要反帝救国就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他认为国家是“国民的公共产业”,“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既不能任那皇帝官府胡乱行为,更不能任那侵略者来占我土地,夺我主权。如果有人侵占我的国家,盗卖我的国家,即是“侵占我的产业,盗卖我的产业”,决不能袖手旁观。因为自家存在国家之内,无国即无家,保存了国家即保全了自家。因此,人人当以保国为第一任务,“人人当以救国为心”。现在国家面临灭亡、民族面临灭种的危急关头,人人都要有不怕死的精神。“一人舍得死,万夫不敢挡。一十八省,四万万人,都舍得死,各国纵有精兵百万,也不足畏了。各国的兵很贵重的,倘若死了几十万,他们就要怕中国,不敢来了。”自己虽然牺牲了,但却使其他的人活得更好,这样的人虽死犹生。因此,他勉励同胞为民族肝脑涂地,为祖国效命疆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要全民团结,共御外侮。
陈天华从“民为邦本”的思想出发,强调做事必须以得人心为主。“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反帝斗争也是这样。“只要我人心不死,这中国万无可亡的理”。他不仅指出要动员全国四万万人起来抗战,实现“全民皆兵”,而且强调四万万人要齐心、合群,只要我“四万万,齐心决死,什么国,也不敢挡!”因此,他主张“联合大群以御外侮”,教民“当以爱国为主”,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要同男子一样,把救国的担子也担在身上。他的这种全民团结,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要革命必须排满。
陈天华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是从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开始的,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但对清政府存有幻想。他认为只要清政府改革内政,决意与各国舍死一战,他们是愿意与政府合作抗敌的。可事实上,清政府一意孤行,妥协投降,不但不反帝,而且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破坏、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所以,陈天华的思想也与许多爱国志士一样,由反帝发展到反满,反满的目的是反帝,用打狗的办法打它的主人。他说:“我们分明是拒洋人,他不说我们与洋人作对,反说与现在的朝廷做对,要把我们当做谋反叛逆的杀了。”而且“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命令?”依靠这“洋人的朝廷”、“洋人的守土长官”去反帝,抵抗外来侵略,是一败再败,就是“不败亦败”。中国人民成了奴才的奴才,“比狗还要次一等”。“故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即只有推翻这个卖国政权,才能取得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才能争回做人的尊严,中华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革命排满实为救亡图存的唯一良药。
四、“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陈天华总结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特别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的经验教训,认为要战胜帝国主义绝不能像义和团那样杀洋人、烧教堂、扒铁路、毁轮船,而应该“文明排外”,讲究策略。如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决不退让,但要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保护正当的通商通教,对洋兵以外的洋人以及俘虏不伤害,不去灭人家的国等等。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然是应当遵循的,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为此,陈天华论证了反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越恨它,越要学它;越学它,越能报它,不学断不能报”,“即如他的枪能打三四里,一分时能发十余响,鸟枪只能打十余丈,数分时只能发一响,不学他的枪炮,能打得他倒吗?”因此,他明确提出:“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即“除党见,同心同德;讲公德,有条有纲;重武备,能战能守;务事业,可富可强;兴学堂,教育普及;讲演说,思想偏扬;兴女学,培植根本;禁缠足,敝俗矫匡;把洋烟,一点不吃;凡社会,概为改良。”在这里,陈天华虽然好像是重复了六十多年前魏源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比魏源所提出的学习西方的内容要广泛得多,水平也高得多。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基于对帝国主义无限的愤怒和对祖国深厚的爱,陈天华的反帝主张是异常坚决的,超过和他同时代的革命者。”
总之,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是多方面的。他的蹈海自杀,虽不足效法,却表现了为祖国、为同胞、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有广泛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