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微博上刷到过环球人物对董卿的一段采访。
采访时,董卿说:“我基本上每天睡之前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很多人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呀?
其实无所谓坚持不坚持,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了。”
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背后有优秀的习惯。
富兰克林在79岁时回顾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年轻时因为缺乏自我约束,很长时间连工作都找不到,但我渴望成功,经思考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好的习惯,于是我总结出成功所需要的13种好习惯,把他们作为目标替代身上的坏习惯,而我一生的成就,正是受益于这13个好习惯。”
你可能会说这13个太难了,一般人都做不到,不怕,养成这7个习惯,人生一样开挂,哈佛研究:这7个习惯是撬动巨额财富的杠杆,这就是史蒂芬·柯维《高效人士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入选《福布斯》“有史以来具影响力的10大管理类图书之一”,“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是中国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自1989年出版以来,高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华书店等中国畅销书榜长达25年。
本书作者史蒂芬•柯维。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维的思想成就与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并肩比齐。
一、改变思维定式是养成习惯的第一步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我们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必须具备这三点。
在培养习惯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惯性思维转换为客观思维,“惯性(定性)思维”,就像我们常说的“套路”。
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我们用惯了一个套路,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条件反射出该套路的操作模式。从而造成:无法就事论事地、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有“思维定式”的存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轻易陷入思维定式。当意识到自己陷入思维定式,马上提醒自己:要理性,客观地看待事务,不要以一种惯性思维去分析评判,这时候要有意识地完成思维转换,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
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什么,怎么养成
本书中的七个习惯并非零散的心理法则,它符合成长规律,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成熟模式图”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因此,本书先讲述七个习惯中的前3个,着重在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4、5、6所讲授的团结、合作与沟通;第7个习惯则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
习惯一:积极主动,聚焦自己的能力圈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到:我们这些囚禁在集中营的人,总记得那些经常走动于茅屋中安慰别人、将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别人的人。他们也许只是少数,但是他们足以说明:你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所有,但你无法剥夺“人类的终极自由”,即在任何环境中人有选择的自由。
史蒂芬•柯维指出,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是否积极主动。作者将我们关注的问题分成两类: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指我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世界局势等。影响圈,则是指我们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而有些事情是我们关注,但无法影响的,比如石油危机、战争、飞机失事等,这些事情就属于关注圈而不属于影响圈。
怎么养成:多做影响圈的事,少做关注圈,训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上,做用自己行动就能产生结果的事情,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意思是说做事之前,认清方向。特别是人生目标,别被名利所蒙蔽。盖棺定论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的真正渴望的目标。很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所以以终为始就是以原则为中心,指导规划人生,并始终牢记这座“灯塔”的位置,不要偏离航向。
怎么养成:做一件事情前,先用清单模式,把执行方案做一个流程,流程越详细成功概率越高,然后分析可能遇见的问题,以及遇见问题后的解决方案,推算出可能产生的结果。结果都不好放弃也是赢。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要做到有效的自我管理。作者把事情分成了四种,重要不紧急的事、重要又紧急的事、不重要且紧急的事、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们就需要把精力放在重要不紧急和重要紧急的事情上。帕累托定律告诉我们,人在各个领域中努力经营,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来自百分之二十的活动。
怎么养成:为了养成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我们可以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再给小单元奖励,刺激大脑兴奋养成习惯。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境,目的是争取更丰盛的机会、财富与资源,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竞争。
“无法实现双赢就干脆放弃”也是一种双赢。就像我们俗语常说的,买卖不成仁义在,就事论事,实在不能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合作时,放弃这次合作,是一种理智的、避免各自受损的好做法。
怎么养成:做事的时候,不要想着我赢思维,在做事之前,先问自己一句:“什么样的结果是皆大欢喜的?”没办法达到双赢干脆放弃,多往情感账户存钱,是能达到双赢的关键。
习惯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知彼”的关键在于移情聆听,代入倾诉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了解对方此番谈话的真正目的,并掌握准确清晰的事实,再通过对方情感的客观反馈,来实现真实有效的沟通,知彼之后再表达自己让对方了解自己。
怎么养成:学会移情聆听,避免这四种自传式的回应,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否定。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的。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思维习惯,是把输赢思维转换成双赢思维最好的工具,没有输赢,只有共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习惯:
老胡策划、准备了很久,想利用国庆假期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去度假;妻子却想利用难得的假期去探望久病不愈的母亲;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方案一:如果全家出游,妻子总是挂心母亲,全家都玩不痛快。
方案二:如果去探望岳母,则老胡心中始终为准备许久的度假泡汤而闷闷不乐。即便调整一下,
方案三:妻子独自去探望母亲,老胡带着孩子出游,则一家人也都玩不尽兴。
他们最终想出双赢方案:去岳母家附近度假,或在节后请家务公司代劳一周,让妻子有空探望岳母。
怎么养成:在遇到分歧时,不要急着妥协或对抗,想想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尊重差异,调动创意,用开放,创造的眼光重新审视面前的问题,化阻力位动力。
习惯七:不断更新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却进展有限,你想必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
然而对方却回答:“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
看到这个答案,大部分人都会瞠目结舌。但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这位锯树的人,只顾着一味往前赶路,却忘了“更新自己”。我们要明白,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怎么养成: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层面进行自我提升,结合之前的六个习惯,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去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这是培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关键。
最后共勉:人生开挂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好的习惯要经历学习,坚持,实践,这三个不同阶段,同时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行动固化成自己的习惯。
人的习惯就像电脑的自动执行程序,总以条件反射的速度来解决一个个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们说习惯重要,是指它总是先于思考就开始行动了。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这七个习惯呢?史蒂芬·柯维是这样说的:“好的习惯事实上是一种人生原则的培养,我们一生过的幸福与否,和能力无关,也跟成就无关,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生活和幸福,而给予我们幸福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原则。”
所以,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我们养成七个终身受益的习惯,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人生原则,来重新构建我们看待幸福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