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次想去记住的食物感觉
第一次认识到美食的形象也可以是一种人声鼎沸的热闹聚合体,大概是在幼儿园吧。
那是90年代的新疆夜市,在乌鲁木齐。爸爸妈妈把我放在一张凳子上,面前是一小塑料袋剥了壳的瓜子仁,旁边是刀削面正在下锅。面师傅拿起雪白的一团,狭长的铁片上下翻飞。
夜市里人挤着人,和现在的美食夜市不同的是,那时候叫卖的是敦实抗饿的菜品,比如一大碗刀削面,一大碗饺子,汤圆,一袋满满的麻花,两瓶啤酒,远不如今天世界美食是一家的猎奇。那是一种刚刚被释放的狂欢感,配上远远的霓虹灯,满耳朵都是沸腾的,欢快的。
这之后不久,我好像被带着去过一次刮彩票的现场,成百上千的人在空地里刮彩票,我抬起头越过攒动的人群,只看到天空的一角,热闹散去,满地都是花花绿绿的彩票纸。长大以后我把这些特别的记忆称之为90年代的狂欢,在一种群体的蓬勃向上里,裹挟着无畏的富裕狂欢。
2.小学那几年
刚上小学那几年,每天的早餐都是规规矩矩在餐桌上吃完的。最喜欢妈妈烧上一锅西红柿鸡蛋汤,配着馒头豆腐乳,有时候西红柿切厚了,有时候汤里会多加上香油和几片青菜叶。
校门口放学后的小摊生意也是分时令的。夏天,两三个小铁盆装着糖稀,摊主拿牙签一戳一挑,缠绕几圈就变换了好几个颜色,棉花糖得等着大人来接,撒撒娇就能拿上一大捧回家。
冬天谁也比不上炸串串的生意旺盛,香辣味冒着热气,在整个空气里挑动你的味蕾。唐僧肉,话梅糖适合分享。还有午休时不停嘴的小憨熊干脆面,袋子里的卡片。
再大一点儿,妈妈就拿着零钱打发我在外面吃早餐了。
3.学生时代的早餐
大部分美好的早餐记忆都产生于学校附近的铺子里。
新疆的早餐铺子总是丰盛而硕大,一桶一桶的黑米粥,豆腐脑。黑米粥舀上一碗,放到桌上自己狠狠加一大勺白糖。
豆腐脑面上铺上胡辣汤,里面有豆干丝,香菇丝,然后依次放上榨菜末,香菜。碗摆到桌上,还要自己加上一小勺辣椒油,配上一点点醋。
要上一根门口刚捞出来的油条,再来一笼包子,这段早饭才落下帷幕。
看一间早餐铺子的老板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就看墙上菜单里素馅儿包子的比例,比例越多,越是历经考验的老铺子。
越往后面,铺子门头里带着“杭州小笼包”的字眼越来越多,我几乎在那十几年见证了小笼包逐步崛起,然后和新疆大包子鼎足而立的历史进程。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