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

作者: 爱文者小诸葛 | 来源:发表于2020-02-27 01:05 被阅读0次

    在前一篇中我们了解到,人类所患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染性疾病,另一类就是非传染性疾病,这一篇我们将介绍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

    传染病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样,就是会传染的疾病。它是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播途径的详细说明请前往第二章节第一篇空气传播到第二章第八篇的医源性传播了解)。

    传染病的特点是病原体(就是微生物),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在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即患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内有大量的病原体。病程的各个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同,这主要与病种、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病人与周围人群接触的程度及频率有关。如多数传染病病人在有临床症状时能排出大量病原体,威胁周围人群,是重要的传染源。但有些病人比如百日咳患者,在卡他期排出病原体较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在痉咳期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明显减少,传染性也逐渐减退。

    一般说来,病人在恢复期不再是传染源,但某些传染病(伤寒、白喉)的恢复期病人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病原体,继续起传染源的作用。

    病动物也是人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人被患病动物(如狂犬病、鼠咬热病兽)咬伤或接触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而被感染。

    人和动物可患同一种病,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相同。如患狂犬病的狗可出现攻击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之一,而人患此病后临床表现为恐水症,不再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在医学界关于传染源中有病原携带者的说法,所谓病原携带者是指已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携带者有病后携带者和所谓健康携带者两种。前者指临床症状消失、机体功能恢复,但继续排出病原体的个体。这种携带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少数个体携带时间较长,个别的可延续多年,如慢性伤寒带菌者。所谓健康携带者无疾病既往史,但用检验方法可查明其排出物带病原体。这种人携带病原体的时间一般是短暂的。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具体的前往第二章什么是传播途径到第二章第八篇医源性传播了解)。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透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藉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腹泻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透过这些方式,复制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疫苗),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大多数传染病有三大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第二阶段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第三阶段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第四阶段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

    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当我们人感染了某种传染病后,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治愈我们的身体。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说了这么多关于传染病的一些知识在这其中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染,那么什么是感染呢?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入侵机体,突破防御功能,生长、繁殖,引起病理生理变化。感染分为五大类型

    一、首发感染: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有些传染病却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二、重复感染:当人体在被某一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比如血吸虫和钩虫病等。

    三、重叠感染:当人体在被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四、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这种感染类型是比较少见的。

    五、继发感染:是基于重叠感染之后所引发的一种感染类型,它是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染性疾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qoc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