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会对话吗

你会对话吗

作者: 格格格物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2:39 被阅读0次

    对话是什么?

    大学期间,我的一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啐啄同时,同学之间对话。老师最向往的是启发式教学,柏拉图、孔子是他的偶像和精神导师。我的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带着我们一同探究某个词的词源及其衍生含义。查百度汉语,“对话”的含义是1、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2、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英语的“对话”(dialogue)一词源于希腊词“dialogos”。Logos的意思是“词”(the word) ,或者按照我们的理解来说它代表着“词的意义”(即meaning of the word)。然而Dia的意思不是“两”个(two),而是“穿越”(through)。从英语词源分析,“对话”的本意,是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屏障、超越语言。

    什么不是对话?辩论、讨论不是,商讨、谈判也不是。“讨论、辩论”(discussion),与“percussion ”(撞击、冲击)和“concussion ”(撞击、震荡)具有相同的字根。它的真正含义是打破、分裂(break things up)。它的重点在于分析、找漏洞、打破。尤其是辩论,其初衷应该是鼓励独立思考,集中、聚焦甚至夸大矛盾双方,在各个回合的攻守、见招拆招中,帮助辩论双方在表达和思维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充分看清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之后,可以提出全面、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可是生活与工作中,我看到的很多辩论,只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远见卓识。辩论的参与者,用无比正确的废话来反驳对方,互指法西斯,没有任何的收获,常常一肚子气。

    再说“商讨”、“谈判”。“商”,是生意,是问“可以吗”,而“讨”更体现了委曲求全、谨小慎微的姿态。我的上一份工作经常谈判,谈判也不是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而是互持筹码、利益交换,这是一个零和游戏。看似妥协了,并没有创造真正的共赢,因为没有新的价值产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话?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上演“盲人摸象”情景剧,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的告诉别人“真相”是什么样子。我亲身经历过很多夫妻之间、同事、甲乙方之间的“对话”。倘若两方都很强势,作为旁观者可以闻到很浓的火药味,似乎双方此时都已经忘了沟通的目的和主题是什么,而轮番扮演进攻与防守的角色。双方并没有很放松的表达,甚至经常被强势的打断,或是要求“你先听我说完”。倘若有一方强势,另一方表现温和,后者表面上同意了对方的观点,可是这不能称之为“对话”,而是“谈判”或“交易”、“妥协”。这样形成的当然谈不上“共”识。

    真正、高效的对话的参与者,一定是优秀的倾听者。什么是倾听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谁提出具体的建议,他就在那里积极倾听,此时说话的人一边说一边神奇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优秀的倾听者并不只是让对方在情绪上得到了排解,而是创造一个说话人自己解决问题、启发其思维让其产生灵感、心流的环境。

    合格的积极对话者,一定具有开放思维、绿灯思维、赤子之心,他可以不断成长。他知道自己不知道,虚怀若谷,他真正的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跟自己的儿子、下属学习,向不同角色的人学习。他日新、月新,他很高兴的发现自己一个月前有多么傻逼、很傻很天真,而不是发现别人傻逼很开心。他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汲取能量。

    对话怎么用?

    对话太重要了,对话的精髓是思辨、成长、共赢。积极对话,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都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这些年,我和妻子在家庭内部创造了积极对话的氛围。在有严重分歧的问题上,我和妻子开诚布公、慢条斯理的摆出自己的诉求,这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曾经,我们争吵不休一无所获,后来,害怕争吵、避而不谈。我明显感觉到,我们在一些问题上慢慢超越了各自的局限,为了更大的利益、更好的明天一同出谋划策、互相鼓励支持。

    我曾经在一千多人的智力密集型大企业里工作过。曾经,我很厌恶的是开会时间。我的正常工作时间根本就不够,而开会时,要么是掌握资源者占用大家的时间很低效的照本宣科、强行摊派任务,要么是拍桌子瞪眼睛、议而不决。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我不得不将陪伴家人、发现生命美好的时间用来加班,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我憎恨浪费我生命的人!因此我渴望充分尊重独立人格、积极互动的工作环境。对于创业企业尤其如此,创业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是弯道超车而不是直线超车。靠拼资本、拼员工时间的创业公司,一定没有前途。拼资本,如果商业模式可行,一定很快有资本更雄厚的竞争者出现;拼员工时间,根本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哪有什么绝对的“真相”?谁又能保证剧情不在下一刻就反转?高考过后,我们就应该摒弃标准答案思维了,而是积极学习批判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重逻辑。关于批判性思维,你可以读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并践行。而关于逻辑,理工科背景的人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一些训练,即便如此我发现很多人在争论过程的发言并无逻辑可言。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感性轻理性,重立场轻逻辑。我们喜欢创造一个玄之又玄的概念然后什么都往里面装,膜拜祖传秘方;而人家就是爱好把问题掰开揉碎了说,搞实验、可重复,不疾不徐盖出理性的高楼大厦。电脑,手机,汽车,火箭卫星,心脏搭桥手术,哪一样是靠玄学整出来的?

    合格的对话参与者,自“觉”自己的观点的前提假设和潜在动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自身利益的捍卫者,而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在对话的过程中,让自己同时也给对方以氛围来觉察各自观点的前提性假设。尤其在企业内部、合作伙伴之间,应积极将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摆上桌面,公开透明的讨论、决策。当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时,试着跳出当前关注的层次,着眼更高水平、更长远的利益诉求。这样的过程达成的会议纪要、备忘录,是一份郑重的承诺而不是命令,是为了更远大的梦想共同努力而不是为了蝇头小利的交换。

    我最近加入了一个四人讨论组,群主拟定的群名称是“对事不对人Havruta” 。我很好奇,搜索了一下, Havruta的学习方法也可以称为“思、辩”的学习方法,是犹太人学习犹太教义“塔木德”的学习方法。通常,一组桌子上有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会先复述一段塔木德的内容给对面的同学听。之后两人会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一对一的对决,即一方提出问题,对方给与回答。有时会对内容的解析有不同的观点,直接引发两个人的辩论。一来一往间的拆解和整理思辩中,塔木德的教义烂熟于心。长期以往的学习习惯,使绝大多数学习塔木德的人都善于辩与辨,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逻辑。这显然是一种记忆习惯 辨别能力 表达方式的养成过程。Havruta是从小养成的犹太教学习习惯的集中体现,是绝对的“说”的教育的精髓。我决定在今后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积极的鼓励孩子“说”,教会他(她)逻辑,培养他(她)勇敢面对自己不足、面对别人优秀的勇气,即便如此仍然自信的对话,而不是内秀、故作玄虚。

    对批评者、合格的反对派的呵护,一定会使家庭、组织、社会受益。我们应当让为组织、为社会贡献了智慧的人得利,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会对话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qz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