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300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42(2023.12.22星期五)
(4)力比多结构的变化
力比多结构的变化,指自恋障碍(narcissistic disorder)的多种形式,是由力比多的投注偏离了正常发展路线而引起的。(自恋障碍在理论或结构上来说,一般是力比多投向自我。正常是力比多要投注向外的,但是因为在所谓的现实环境中受到了某种阻碍,又反弹回来,回到自我,容易形成自恋障碍。如抑郁。比如,一个人看到他身边的人遇到了一些不幸事件,有自恋障碍的人会认为“这世界上所有问题都是由我造成的,都是我的错。”这是一种自恋障碍,容易导致抑郁或毁灭幻想;还有一种自恋障碍是他认为“我没错,都是因为你们”,也有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反社会倾向,或者狂妄自大的妄想。)
从心理偏移到身体导致抑郁症装;
客体力比多退缩转移到自我将导致自我中心或自我评价过高,甚至极端的妄想自大狂;
![](https://img.haomeiwen.com/i6190804/e8d3759213f000ea.jpg)
自恋力比多转移到客体将导致情绪的臣服和对客体的过高评价;(有些人可能会很容易神话周围的人,比如强烈追星者)
自恋力比多的缩减将导致身体的忽视、自我贬低或抑郁。(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错,主要方式是内耗)
(5)攻击性质量或方向的改变
攻击性质量或方向的改变。通常是因为防御方式的改变,导致攻击性由客体转向自我,再返回;或从心理转向身体,反之亦然。由此引发的症状包括抑制(自我认知差)、学习失败和自伤行为。(攻击性的方向一般也是向外的,但有的由客体转向自我。一个最主要的点就是自责和内疚,这就是转向自我了)
(6)器官的原因
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器官原因将导致发展的迟缓,运动、言语、一般智力功能、注意、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困难。(明显的生理原因)
恐惧与焦虑是最常见的,其中一些形式在发展上是正常的,但其他形式在临床综合征上一定作用。要理解它们对特定儿童的特殊重要性,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必须采取发展的、动力的和结构的观点(这三个词非常好。“发展的”,说的是它是有历史的,同时又是动态的;“动力的”就要去思考力比多的动力性的问题;“结构的”就是我们要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里边来考察。)。最初婴儿的恐惧始于噪声、黑暗、孤独(我们观察有抑郁情绪的中学生,第一,他们讨厌人多,他们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们对噪声很敏感;第二,怕黑;第三个,总是自己一个人呆着,实际上内心有很害怕孤独),如果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合适的照顾和安慰,这些恐惧会继续存在;如果自我发展缓慢,婴儿就不能发展出可控这些恐惧的现实定位(“现实定为”指的是,确定我是存在的。我们都需要一个关系坐标来确定我是在某个位置的,确定我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关系坐标的反馈,我好像是不存在于这个关系内的,有了关系坐标,我就清晰了我的位置,我对待失控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有安全感或者更稳定)。
接着是分离焦虑,表现为害怕被消灭、饥饿、无助等,实际的分离或母亲不可信赖将延长这种焦虑。(所以,处理分离焦虑我们一般会考察这两个问题。比如一个家庭来咨询,我们首先要观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合作水平和他们所表达的情绪。可以从很多细节来观察,比如说,孩子到房间,妈妈跟孩子说“你把外套脱掉”,然后孩子表现出非常的不在乎。有的孩子可能听妈妈一说,他就很配合,那我们就要看这里边存不存在施受虐。看看妈妈是不是那个过于过高频率爱提要求的人。那可能就会知道妈妈在不停地通过提要求给孩子施虐。她要通过一个接一个提出很多要求,来确定孩子在她的掌控范围内。这样子看,俩人的合作水平一般不高。因为在这个合作里边,孩子是没有自我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提一个要求,孩子跟没听见似的,你说你的,孩子完全没反应。那他们的合作水平也一般。还有一种是,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孩子说这会不想做,,说明孩子可以正常地表达自己。那接下来就要看妈妈对于孩子不遵从自己的耐受水平是什么样的。所以,第一个看合作水平。第二个看他们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是不可能去合作的。当一个家庭他们之间的信任很弱很差,合作水平也很差,就要去考虑分离焦虑层面的问题。因为可能对这个孩子来说,母亲是不可信赖的。那么下一句可能会问这个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超过一周或者超过一个月的与家庭的分离?甚至说小的时候就没有持续在爸妈身边去养育?因为要先判断分离焦虑),随着分离个体化和人格结构化,内化的客体开始作为需要的代表控制内驱力,对拒绝或失去客体爱的恐惧也随之而起。这一焦虑是道德发展的开始,表明内在冲突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如果父母要求太过严厉或内在冲突太难以解决,儿童就会过度恐惧。性器阶段的阉割焦虑的表现形式是害怕医生、手术、牙医、盗贼、鬼神等(很多孩子5--7岁时怕鬼,也是陷入分离焦虑的表现。他会表现为害怕鬼)。当儿童进入更大的同伴群体,对同伴意见的依赖使社交耻辱成为新的恐惧。(一个处在分离焦虑水平的孩子,反而更加依赖他的同学,在意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因为他会放大负面评价,把这当成耻辱。而有些评价对于完成了分离焦虑的孩子来说,那只是个建议。比如,一个老师跟另外一个孩子说:“哦,你今天的作业写的非常好,最近进步也很大。只不过你作文的标点没标对。”对于特别敏感的孩子来说,就是这个“只不过”可能就导致他很长时间的被羞辱感。)
当儿童的超我完全被内化,焦虑就转变为羞愧。(超我完全内化的意思是,当他过度认同了一个外在的标准,而且此标准带有惩罚性质,这特别不好。有的孩子因为敏感性高,动不动就会因为老师的评价去做出自伤行为,这太危险了,所以咨询师劝其休学他就是不愿意,说,无论如何都要上学。这其实就是一种羞愧感,好想不上学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超我完全内化了)还有一种焦虑形式,即对本我的恐惧(第一个表现是特别吝啬,第二个表现是疑病,总担心自己会出问题,特别害怕把自己的东西分出去,总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它会持续一生,反映了自我对自己完整性的关心,害怕被湮没。这些焦虑形式的命运取决于儿童能够使用的防御方式,如否认、投射、反向形成,将产生不同的适应。如果儿童不能发展出适当的防御,他将继续处于恐惧和焦虑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