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做编辑时曾给自己起笔名为瘦马,这个笔名看似很有学问,年轻的他估计当时也有些得意吧。前些日子娱乐圈的某明星被人戏称为“扬州瘦马”,这里的调侃和蔑视之意自然不用言说。“瘦马”在古代是一个对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和地域渊源,这种现象由于出现在扬州附近而得名。如今马老的学问令人仰视,他对当时的自己毫不避讳,并当众调侃和自嘲。以此来看对待学问应该谨慎,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它的文化内含。
改革开放后曾有些暴发户学古人给自己修墓,然后接着学古人命名为某某“陵”。看似很有文化,实则贻笑大方。“陵”在古代特指帝王或诸侯的墓地,墓地的修建和命名在中国古代是有说法和讲究的,是有等级之分的,而老百姓是不可以“陵”命名的,那样会犯僭越之罪。如今虽然已无帝王将相,但是如此做法也颇有不妥,它有违中华传统文化,且贻笑大方,有些学问是有文化根源的。
上大学时中文系主任叫“某某愚”,我当时以为他的上辈应该是读书之家,而且希望自己的子孙谦逊为人。今天看了些道家的书才知道“愚”的意义绝不是英文意义的“stupid”,“愚”是中国道家文化中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大智,即大智若愚。
道家褒愚,主张以愚治国,“智慧出,有大伪”。道家所说的愚不是智商低下,而是保持自然质朴的本性,一切顺应自然。大智若愚指人拥有大智慧却不张扬,保持人的本心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污染。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守拙归田园”,这是他在东晋那个纷乱的时代脱离黑暗官场纷扰的智慧之选。
至于中国古代统治者所采取的愚民政策却非道家意义上的“愚”。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采用的是法家意义上的“愚民政策”。这个理论最早出自商鞅,商鞅的法家思想中有愚民五策:即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种愚民政策是应中国封建社会而生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实施了两千多年,它也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
中国的文字往往不只是文字本身的意义,它还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如“道”,“道可道”;名,“名可名”,此道非彼道,此名非彼名……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
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