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词+实物→思维‖《建议》91

词+实物→思维‖《建议》91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4-02-15 16:56 被阅读0次

    我总是给孩子们灌输“关键词”意识,不厌其烦的灌输,并且甚是自得,觉得只要一说、一交代,孩子们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包括自家闺女。

    实际情况却是圈画的习惯未必养成,关键词也不一定能找得准。

    船到底忘在了哪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第91节“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我才有了一些心得。

    原来我对词语的解读还是不够透彻。

    词的功用很多,比如是思维的工具,孩子需要借助词来进行思考,思维又能反过来发展他们的语言。

    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词的功用能发挥到最佳的一种理想状态。

    如果词组句子的意思孩子们不理解,或者没有跟自然界中的具体实物发生链接,比如孩子们没有听到过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云雀的歌唱声,只是一味的背诵一些关于这些美好事物的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又怎能激发起他们对大自然一切美的东西的爱和热情?他们对文字背后的美好画面又怎能被调动出来?

    “此岸”与“彼岸”之间压根就没有过衔接,何来“思维的觉醒”,思考又怎能发生?

    “教育劳动”这个词也是苏霍姆林斯基重点提出的。在教育中,要把孩子们带到周围世界和自然界去,因为这是知识最重要的、取之不竭,永远常新的源泉,和孩子们一起到花园、树林、河岸、田野……里,学习用词来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最细微的色彩差异,让绿油油和绿色的麦苗,真正衔接起来,让鹅黄、嫩绿和初春刚抽芽的柳叶联系起来,让火红与秋季满山遍野的枫叶、与孩子们极爱吃的火龙果联系起来……

    常常有这样的练习,老师自己、学生本人的言语和词汇量会大大增加,想要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精准地提取出合宜的词语,因为各种各样的词在进入孩子们意识的时候有了生动又鲜明的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创设出自己独特的“班本课程”——到自然界去上课,“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

    一节又一节这样的课堂是有着课程意识在潜移默化起作用的。

    课堂上,词的教学能够跟儿童的观察和积极活动巧妙融合起来。

    这其实就是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也有科学因素蕴含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过程有三个发源地:科学、技巧和艺术。

    教育教学的场域里,既有受教育者,也有教育者,双方都应该在精神上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更新。

    在词语的概括性与词语背后所指代的具体事物的具象性之间能够实现无缝链接,那么词语就能幻化成最佳思维工具,然后反哺词语,丰富我们的词语宝库。

    东方甄选直播间里,董宇辉之所以能将那么美的词语、句子画面甚至是情怀跟待售商品“打包”得那么了然无痕,恐怕跟他能娴熟的驾驭词语、思维和实物“三位一体”的天赋脱不了干系吧。

    回到“关键词”的话题上,能够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具象和抽象的双重含义,理解力有了保证,思考才能发生,思维才能被唤醒。

    透过一朵芬芳的鲜花,能体悟到生命的蓬勃,看到飘落的黄叶,能感受到秋之萧瑟,也能领悟出“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

    原来,是我太性急了,不少孩子在词与实物的“旅途”中没有思维“相伴”,没有完成“从0到1”的建议和突破,我就奢望他们能做到“从1到10”的迭代,终究是我没能准确捕捉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看见”孩子,绝对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用心体悟,真心落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词+实物→思维‖《建议》9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ty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