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 其木易天 | 来源:发表于2021-07-09 02:27 被阅读0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是先学后思。实际上学与思是一起的。因为学的同时必然有思,思而不学则容易空疏。所以是先学后思。

2.看似拙,实则巧。坐在那里,苦学10小时,可能只是起到了2小时的作用,但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如果因此就不苦学10小时,而在那里思考(苦思,冥想)怎么利用好这10小时,起到10小时(至少也得9小时吧你可能会这么想,要注意效率啊)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这种思考不会有效果。看起来似乎能思考到一种把10小时当10小时用的方法,但实际运用起来,会发现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好了,然后可能又花10小时来思考。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实际高效率的方法,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每个人不同,你看别人的方法,还是得自己实践摸索)。所以,适于你的方法是在实践(学)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回到那个10小时的问题。没错,你花了10小时,只起到了2小时的效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的慢慢知道了(学的过程不可能不思)适合自己(提高效率)的方法。下一次学10小时,你还是起不到10小时的作用,但是,可能是2.5小时了。再下次,可能是3小时,再下次,可能是3.5小时。中途会有曲折,也许再下次,又只起到2小时的作用。但是,这个总的过程,一定是向前的,提高的。等到真的学到30个、40个、50个10小时,你的效率,不可能再是2小时了,必然是5小时,6小时,甚至8小时,9小时的效率了。(10全10美就暂时不要期待了)。这样,你就必然效率高。上边这个过程,也许只需要1个月的苦学。或者,可能需要2个月、3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3个月很长吗?对于一个意志坚定的人,3个月很短。而对于意志不强,一直在思而不学的人,过了3个月,甚至6个月,1年,依然停留在2小时甚至更低的水平。一直在思考提高效率的方法,如果一直仅仅是思,而不学,那么,将一直如此,永远是效率低。而通过苦学实践而思考的人,不过是3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就必然大大提高效率。如果坚持更长的时间,只会效率更高。这就是上边说的,苦学而思,乃是大巧若拙。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不好。但,实际中,学而不思的情况极其罕遇,思而不学则易见。志大空疏之士,皆思而不学之过也。

4.学中必然有思,思中未必有学。所以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不若须臾之学。

5.杨绛说,少想,多读书,也可作如是解。

6.孔子,荀子,杨绛,他们的观点源于学习实践之后的思考。《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是先学,然后才知(经过了实践之后的思考)不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而不学则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vx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