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门开平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记录了广东华侨海外拓展的艰苦历史。)【邓运清:自粤港澳湾区从概念提出到政策落地,如何做到粤港澳三地真正地无缝对接,成为湾区能否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粤港澳政体不同,制度不同,经济文化皆有不同,用什么来形成三地的共识?马化腾在2017年粤港澳论坛上提出,粤港澳虽处三地,彼此差别很大,但三地文化底色却是共同的,无论香港澳门还是广东九城,都是广东人为主,都认同岭南文化。所以,岭南文化就成为连接三地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三地交流、沟通、精神都有共同认同,有了这个基础,大湾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会顺理成章。另外,深圳是湾区的核心城市,在创新科技、金融、文化等方面,都要起到引领带头作用,这方面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拓进取、大胆创新、面向海洋的特点,都可以进一步熔铸为深圳的内在精神,这种创新的岭南文化,就可以成为今后深圳发展的重要带动力。因此,在推动和建设大湾区的时刻,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务实之举。】
以岭南文化构建人文湾区
(广州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意义,更是加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人文合作的一大机遇。只有达到文化上的认同与融通,才能形成大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
虽然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殊体制下,但人们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来往,几乎感觉不到文化上的明显差异。当然,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也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大湾区内,既有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还有在中外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外来文化和都市文化,但其内里的岭南文化却是同根同源,这是构建“人文湾区”重要的文化基础。
广州作为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拥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文化领域先行先试,创作出了一大批风靡全国的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同时广州还是港澳文化进入内地的“中转枢纽”。可以说,广州强大的文化辐射力背后,不仅有广州自身的文化历史积淀,更凝聚了粤港澳三地的先进文化元素。当前,广州更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城市”的纽带作用。
建设“人文湾区”,要加快建设粤港澳文化交流平台。当前,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已呈现良好态势。广州大剧院香港文化展演月的剧目一票难求、广州等内地读者去逛香港书展,以及港澳游客来广州游览、内地游客去香港看明星演出等已成常态。文化交流虽然频繁,但是层次还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协同发展、交流互通的机制。比如有文化产业专家建议,可设立大湾区文化发展基金,共同打造大湾区艺术节、电影节、动漫节、音乐节、联合书展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创作交流与人才流动。以广州为例,可充分发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国际动漫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文化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发挥广州文化枢纽作用。
建设“人文湾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内地的广阔市场与港澳的国际化的文化人才、成熟的文化工业无缝衔接,具备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部要素。如电影行业,港片“黄金年代”过后,一边是广东电影票房连续16年蝉联全国榜首,一边是大量香港电影人进入广东及其他内地省份,既生产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合拍片,也带动了内地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充分体现文化交融带来产品质量提升。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5.12%,成为广州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但高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广州也要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比如,在网游、动漫等优势产业上,可引入港澳更加高水平的设计师、工程师等人才来提升技术水平,也可借道港澳扩展全球发行渠道。
建设“人文湾区”,要发扬岭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鲜明的文化DNA,这一极富魅力、内涵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李小龙、叶问等岭南文化名人,让“功夫”成了广受世界认可的中国元素;在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唱粤剧、闹新年等岭南文化活动更成为当地一道别样的风景。建设“人文湾区”,要重视挖掘传承岭南文化,比如活化历史建筑,把岭南画派、粤绣、粤菜等文化元素发扬光大,把广州迎春花市、佛山行通济等文化活动办成跨区域甚至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借大湾区这一平台,让粤剧唱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韵味。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一条无形纽带。加大力度推进人文交流合作,让粤港澳大湾区以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生动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张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