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这两个词基本上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论述的除了“坚持”之外最高频的词汇之一,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依旧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乐观和坚持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仍需要心灵的鸡汤?哪怕你平时觉得厌倦了鸡汤,可是某一天你发现一篇文章或某个人的事迹触动你的时候,你仍然感到一种共鸣和力量,于是,你重新启程。
我们都在追逐稀缺的东西。
金钱稀缺,时间稀缺,自由稀缺,情感稀缺。于是我们渴望财务自由,学习时间管理,跳槽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寻找适合自己的真命天子。
在大部分人的骨子里,悲观主义占据了主要位置。这导致了乐观的稀缺。于是,我们我们追求乐观,我们下意识告诉自己,保持乐观。
当然,很多时候就想上文所说的,我们往往事与愿违。因此,乐观的稀缺性又被放大,然后就是一个追求和获得反馈的循环。
我们不难理解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但是我们却很少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俞敏洪曾经在2015新东方梦想之旅“超级盛典”上演讲讲关于他和马云之间的差别。
他说,我和马云差了8个字:越败越战,愈挫愈勇。
俞敏洪跟马云是一样的经历,都同样考了3年才考上大学,前者考上了北大的本科,后者考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阿里巴巴刚上市就市值200亿美金,而新东方到今天为止才40亿美金(当然,这是高手之间的较量)。
为什么长相,智商都比对方高,却有这样的差距?
俞敏洪说自己与马云的区别在于他自己没有马云那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即使后来有,也是从周围人身上学的。
他还谈到马云的创业史。马云在大学毕业以后,当了大学老师,出来开了一个外语培训班,第一个培训班招了20个人,3年以后的培训班还是20个人,开培训班失败。后来马云又做了一个翻译社,怎么做怎么亏本,紧接着做了一个中国黄页,也失败了。马云又跑到北京开了一个合资公司,不到半年,还是以失败告终。而第五家公司,他成功了,它就是阿里巴巴。
换做一般人,也许早已心灰意冷,怀疑自己之后确定自己不适合,然后回到公司老实打工。从此不再想创业的事情。
而马云自己曾在一次演讲中被问道如果自己一切被推倒重来,能否再实现辉煌。马云说自己也许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那么厉害,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说自己的性格比较乐观,做同样一件事情,年轻人可能需要打两枪,而他只需要打一枪就够了。
为什么马云能够继续干五家公司,越挫越勇?是什么使得一些人面对崩溃的压力时能很快重新振作起来?
这取决于我们认识世界所持有的不同思维方式或风格。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因开创积极心理学领域闻名世界。他曾以因“习得性无助”模式的抑郁进行独创性的研究而享誉心理学界。
塞利格曼的研究是将狗放置于轻微电击的情境之下,并使得一些狗能逃离电击,而另一些则不能。当讲狗重新放置在新的环境下时,曾经逃离电击的狗能继续逃离,而大部分不能逃离的狗甚至不再尝试逃离。哪怕只要越过一个小障碍就可以逃离,它们也只是待在原地呜咽。它们似乎已经觉得自己无力掌握命运。
无法逃离的狗的这种习得性无助,跟人的消极预期很像,这也是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很像的原因。我们似乎戒不了烟,我们在城市里奋斗拼搏的消极预期,似乎我们做什么都无法逃离或改变。
赛里格曼注意到这种思维方式或认知习惯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作用——解释风格。
首先,拥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倾向于认为坏的事情是永久性的,而好的事情是暂时的;而拥有乐观解释风格的则刚好相反。
悲观者——我只是这次运气好而已。
乐观者——我的努力终于有回报了,这是我应得的。
第二个是关于解释风格的是普遍性。悲观的人更多地把坏的事情看作是普遍的而把好的事情看作特殊的。
悲观者——没有一个同事是友好的。
乐观者——嗯,只是那两位同事稍微比较不友好,其他人还是挺好的。
第三个是关于自尊。当坏事发生的时候,倾向于责怪自己的人通常持有比较较低的自尊,而持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则不太可能接受这种指责。
悲观者——我很蠢,我什么都做不好。
乐观者——你的错误和我一样多。
在抑郁状态下,极端表达就是“不管在哪,事情总是会变糟糕,都是我的错”。而实际上,比较客观的思路应该是“事情有时候会变糟,但不总是这样,而且原因不仅只有一个。”
当我们认为那些所谓的挫折、困境或是不如意是暂时的,特殊的,我们才看到“希望”。而“希望”,让我们重拾信心,去面对困苦和磨难。
从今天开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个阳光明媚的人,青春大好,别将来后悔辜负了这段美丽的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