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之父:陈振龙

作者: 阿录0502 | 来源:发表于2024-04-24 03:03 被阅读0次

    400多年前,有一个人,冒死从国外带回了一根藤,养活了无数在饥荒中受苦受难的百姓,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甘薯之父”的福建秀才――陈振龙。

    陈振龙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家乡在福建长乐县青桥村(今鹤上镇青桥村)。

    他从小好学,未满20便中了秀才,后来因为屡试不第,便弃学从商,随同乡一起赴南洋谋生。

    途经吕宋岛(今菲律宾)时,陈振龙发现了一种农作物,名叫“朱薯”,这种作物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很容易种植,而且耐旱高产,适应性强,几乎不需要人工和肥料。

    陈振龙立马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处于山海之间,土地贫瘠、时常发生饥荒,每年都有人被活活饿死。

    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回家乡,将造福万民。于是,他努力学习朱薯的种植方法,等待时机。

    当时的吕宋岛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朱薯是殖民者从南美洲带来的,政府明令禁止任何人将其携带出境。

    面对难关,陈振龙没有动摇,为了将朱薯带回中国,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第一次,他把薯块藏在箱篓之中,不料出海时被海关查获,被批评教育了一番。

    第二次,他将购得的薯藤编入藤筐,希望能够蒙混过关,但最后还是被海关发现,险些获牢狱之灾。

    第三次是在1593年,那时陈振龙已经50岁了。他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的禁止,冒着生命危险,花费巨资购买了一小段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之上浮在海面。

    也有说法是,他将薯藤与潜水绳缠绕在一起,终于躲过殖民者关卡,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最终成功将薯种带回了福州。

    当年正值大旱,五谷歉收,福建巡抚金学曾深感头痛。

    陈振龙便让自己的儿子陈经纶向金学曾呈报了一份名为《献薯藤种法禀帖》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带回薯种的经过,并说明了在吕宋岛种植甘薯的好处,建议尝试种植甘薯以解决粮食短缺。

    金学曾对陈振龙冒险带种回来的行为高度赞赏,命他寻找试种的地点。

    陈振龙和儿子按照当地土人传授的种植方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的一块空地上试种甘薯。

    父子两人7月份种下薯种,4个月后开掘,发现甘薯子母相连,大小不一,味道像梨枣,可作为食物充饥。

    陈经纶再次上报《献番薯禀帖》,表示甘薯适合在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批准在各地推广种植,以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

    金学曾应允,令各地按照其方法种植,数月后取得了丰收,极大缓解了闽中地区的饥荒问题。

    由于甘薯来自番国,所以百姓们便称其番薯,又因地下块如瓜,人们便也称其为地瓜。

    陈振龙的善举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番薯也成为了人们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至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饥荒问题的解决,使中国人口得以大幅度增长。道光年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万万以上,追根溯源,这一切陈振龙居功至伟。

    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番薯的功绩,郡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南侧、海滨四先生祠后建“先薯亭”,后废圯。1957年,人民政府又重修了先薯亭。

    陈振龙被称为“中国甘薯之父”。他的后代子孙“克承世业”,一家七代积极致力于番薯的引种、推广,将番薯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的农作物推广世家。

    古有陈公,今有袁老,向伟大的他们一一致敬!

    (资料来源网络)

    陈振龙故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甘薯之父:陈振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zbxjtx.html